【能否精准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无疑是破解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关键】 惠民项目下乡、农民觉得“不给力”,新建大桥竣工了、引桥却迟迟不修……现实中,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实际需求不相匹配的现象,日渐引发关注。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习惯于以政府供给为主导的公共服务提供模式。公众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公共服务,实际需求有没有发生变化?这些问题,往往缺乏充分的调研论证。种种“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让原本就很紧张的公共资源无法得到优化配置,导致涉及民生的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不高,也一定程度上累积了基层矛盾。 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积极转变理念,致力于改革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提升了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但公共服务具有专业性、公益性等特点,由于市场失灵、监管不足等原因,政府公共服务“失准”、低效等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群众满意度。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个性化的公共服务需求。能否精准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无疑是破解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关键。因此,应积极促进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的耦合,努力实现两者的无缝衔接。 首先,构建群众参与公共服务决策的有效机制。群众需要什么样的公共服务模式、怎样回应群众的新期待等,都有赖于调研制度、参与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推动公共服务决策机制,由自上而下的政府供给导向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群众实际需求导向,才能切实增强公共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例如,上海市浦东新区塘桥街道广泛调研、整合社区资源,创新“潮汐式”停车模式,就很好解决了社区居民与企业员工停车难的问题。 注重引入公共服务第三方评估机制。建立公共服务责任机制,加强对公共服务市场和社会供给主体资质的审核,对公共服务执行绩效以及群众满意度进行第三方评估,既能促进公共服务满意度的提升,也有利于增进群众对公共政策的理解和支持。例如,上海市徐汇区长桥街道建立了完善的社区公共服务评估机制,群众代表通过协商提出公共服务需求,由政府牵线整合辖区资源提供服务,通过第三方对公共服务的执行进行监督和评估,广受群众好评。 此外,还应积极开展“微服务”,通过群众的自我服务弥补制度性供给的不足。近年来,福州军门社区开展的“微公益”、上海浦东沪东社区开展的“微公益点亮微心愿”等活动,通过搭建公益互助平台,以普通人帮助普通人的形式,解决了一些贫困家庭的实际困难。类似“微服务”,成本小,可行性强,贴合群众需求且易于调整,可以充分激发群众的创造性,也有利于完善基层群众自治。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顺应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大势,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的关系,着力推动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化、多元化、个性化,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公共政策就能赢得群众更多的真诚点赞。 (作者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研部副教授) |
相关阅读:
- [ 12-16]化解房产库存公共服务要跟上
- [ 12-09]又见“挟尸要价” 公共服务到哪儿去了
- [ 11-30]尴尬“地铁哺乳”折射公共服务缺失
- [ 11-25]当“健康”的病人遭遇“生病”的公共服务
- [ 11-25]公共服务跟上,独居也精彩
- [ 09-23]还有多少公共服务可以DIY?
- [ 09-07]公共服务会不会上淘宝?
- [ 08-28]公共服务何时终结“摇着轮椅上二楼”?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