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体育运动只是个人或者小圈子的事儿,可随着可穿戴设备和相关手机应用的普及,运动生活走进了“朋友圈”这个大圈子。对体育运动的重视,也让人们乐于公开分享运动的心得和成果。这原本是好事,可有时候分享变成了炫耀,事情就有些变了味儿。 有人看到“朋友圈”里有晒跑步的,于是自己也跃跃欲试,练了没几天就嚷嚷着去参加马拉松,结果晕倒在跑道上;有人看到“朋友圈”里有秀肌肉的,于是自己也一鼓作气做上几百个深蹲,结果诱发疾病,被送往医院;有人也想在“朋友圈”里晒步数,可是运动量不够排不上名次,于是每天没事时就摇晃计步设备,甚至下载作弊软件,就是为了圆自己的“登顶”梦……这些事儿听起来可笑,可都实实在在地发生着。 这些事儿之所以可笑,是因为这些人的运动有意或无意地被“朋友圈”绑架了。运动的目的是健康和快乐,而不是炫耀和攀比;如果有人运动就是为了盲目跟风、甚至弄虚作假,那真是舍本逐末了。一方面,运动的魅力在于多样性。你可以独自一人,也可以加入团队;你可以投身大众体育,也可以尝鲜冷门项目;你可以一分不花,也可以一掷千金。另一方面,运动需要经过综合性的考量。运动的选择并不取决于流行程度,而是与个人体质、运动目标、理论基础、甚至相关装备和器材的配备等因素相关。并不是别人都在练的运动就是好运动,也并不是得到他人的关注多,运动就能取得好效果。假如大家都追求同一个指标,不管是否适合自己就一窝蜂地跑步健走,那么自然无法体会运动的多样魅力,运动效果也可能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引发疾病和伤痛。 运动不拒绝分享,但是拒绝虚荣。新年伊始时,许多人都立下了运动健身的目标,如今到了年末,该是检验成果的时候了。到底有没有达标,不在于收获了多少“朋友圈”的点赞和艳羡,而在于到底有没有从运动中收获健康的体魄和健身的快乐。 《 人民日报 》( 2015年12月17日 21 版) |
相关阅读:
- [ 11-05]从运动式纠错到常态化追责
- [ 10-15]还原事实真相需要信息“有机运动”
- [ 09-25]运动范儿的陈道明可爱多
- [ 09-22]运动式校服,足可载得起成长之愁
- [ 09-15]国企改革跳出“运动式改革”之弊
- [ 09-10]避免运动式治理门票涨价
- [ 08-11]学会欣赏运动本身的美好
- [ 07-02]从德国经验看足球运动发展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