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活跃的鱼别买,可能含致癌‘鱼浮灵’。”近期,微博、微信等渠道都在传播这样一则消息,称一些鱼贩往水里加入名为“鱼浮灵”的白色粉末,半死不活的鱼虾便马上变得活跃起来,而鱼浮灵会致癌。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针对鱼浮灵问题发布食品安全风险解析,称“鱼浮灵”的作用是给水产品增氧,安全风险有限。(12月15日《南国早报》)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面对近年来频频曝出的镉大米、瘦肉精、地沟油、皮革奶、苏丹红鸭蛋等食品安全事件,人们自然会对食品安全更多一分关心和戒心。当一包“神奇”的白色粉末,让一条半死不活的鱼重新活蹦乱跳,很多人难免会心有惴惴,怀疑这“灵丹妙药”之中,含有损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和成份。 “鱼浮灵会致癌”的消息之所以会迅速传播,肯定有群众轻信、不辨别等原因,但更是因为当前的食品安全环境使然。毕竟有那么多食品安全问题的前车之鉴在前,人们为了身体的健康,当然会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这从根本上来说怪不得群众。况且,“鱼浮灵会致癌”是真是假,大多数群众并不具备辨别的能力和知识。 这时候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站出来“辟谣”,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指出,“鱼浮灵”的作用是应急增氧,当连续阴天或者光照强烈时,可以来控制水体微生物平衡,改善水质。而且以事实驳斥了撒过“鱼浮灵”的鱼“砷超标近十万倍”的谣言,这样权威且有理有据的说法,多多少少能够让群众安心。 但是仅仅是依靠解释,显然无法彻底消除民众的疑虑,也不可能让谣言销声匿迹,因为这样的解释不可能传到每个人的耳朵里,而且即便就是传到了也未必所有的人都会信。要避免类似于“鱼浮灵致癌”的谣言传播,从根子上来说还得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管,让市面上的食品、饮品百分之百合格,这样群众才没有担心吃得放心,谣言也才没有滋生传播的土壤和空间。 国家相关部门来“辟谣”,确实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可是“鱼浮灵”类增氧产品目前无相关国家标准,个别不法商贩使用不符合要求的化工品替代渔业用“鱼浮灵”,这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行动显然比说法更有效,只有切实采取维护食品安全的措施,“谣言”才能止于智者,也止于普通民众。 避免“鱼浮灵”谣言和鱼一起“复活”,有关部门的工作还任重道远,维护食品安全的工作还任重道远。 |
相关阅读:
- [ 11-20]微信公号何以陷入“谣言之灾”?
- [ 11-11]读懂抵制“谣言”背后的期待
- [ 10-31]用法治扼住网络谣言命脉
- [ 09-21]网络谣言需要智慧治理
- [ 09-01]治网络谣言“组合拳”=打击+引导
- [ 08-20]杜绝谣言,权威公告岂能“晚点”
- [ 08-16]从塘沽爆炸看如何辨谣言找真相
- [ 08-04]明辨网络谣言,培养文明守法上网习惯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