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地名无处安放,何处载乡愁
2015-11-30 16:00:34来源:东南网责任编辑:孙劲贞我来说两句 |
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都曾在深邃的记忆中,留下了对某个地方的怀念之情。尤其是,一个地方的名称,往往寄托了人们的深厚情感,一旦被改名,难免让人心生酸楚。城市需要发展,但不能以频繁更换地名作为代价,地名的变化正折射出了一些人急功近利的思维,这种发展模式不值得提倡。 一个地方的地名文化,包括了语词文化以及实体文化,同时记录了历史的发展、民族的变迁和融合等等。正因为如此,被赋予多重价值和意义的地名,常常被看作与人们的灵魂和思想紧密相联,不能擅自和随意更改。然而,近些年来,一些地方出于不同的目的,打着各种不同的幌子,想出一些洋气、奇怪的地名,而将一些具有文化底蕴的地名予以抛弃。 其实,一些地方改名,实际上就是地方相关部门行政乱作为的结果。我国在1986年就颁布了《地名管理条例》,要求地名管理应从历史和现状出发,其中规定“可改可不改的和当地群众不同意改的地名,不要更改”。随后,民政部又出台《关于加强地名文化建设的意见》、《全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对于更改地名作出具体规定。不过,上述规定缺乏强制力,目前我国对地名命名和更改仍缺乏系统、强有力的保护制度和规范。 应该说,地名并不是不能更改,而是应该杜绝随意更改的乱象,不能忘记“乡愁”的承载和安放。因此,有必要采取对应思路和方法,杜绝或减少地名随意变更现象。一方面,当前关于地名更改的法律规定,应该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并以问责机制兜底,倒逼地方相关部门谨慎为之。另一方面,对于某些具有特殊历史、文化意义的名字符合,应该培育地名文化,甚至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辐射和扩大地名影响力。 著名民俗学家冯骥才说过,“城市是有生命的,地名便有了生命的意义,也就是有着和生命一样丰富和深刻的含义。如果这个地方有其独有的历史与命运,地名便是这历史命运的容器。”那么,地名承载了人们的记忆与情感,应该得到保护,从而让灵魂得到复原,乡愁得到安放。 |
相关阅读:
- [ 10-13]地名文化是“软名片”也是软实力
- [ 06-01]慎重更改地名 保护精神家园
- [ 09-05]“钟”还是“中”地名别“打架”
- [ 10-09]城市地名不能一概的“崇洋媚外”
- [ 10-09]城市地名需不需要“国际范儿”?
- [ 10-09]地名或改或禁,还是少些权力干预好
- [ 10-09]少一点东施效颦的洋地名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151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