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连通你我,微信助力社交。微信朋友圈和聊天群的出现,的确给许多人的联络交友,带来了莫大益处。但正所谓凡事利弊相随,现如今,被戏称为“微信乞丐”“红包乞丐”的“网络丐帮”,似乎也风起云涌、层出不穷,大有掀起一种“互联网+丐”潮流的动向和趋势。由此我认为,“讨钱游戏”莫玩过头,否则恐会落下“精神缺钙”的不佳形象。 无疑,微信朋友圈、聊天群相当于一个微型社会,如果讨要红包只是朋友间的娱乐而为,纯属你情我愿,那也无伤大雅,可能还会有益于增进感情和友谊;但这当中的一方,若是将此当作敛财的手段,甚至采取疑似欺骗和胁迫的恶劣方式,挖空心思地去不断谋获红包,给对方造成经济和精神的压力,那就很不可取,也必然令人生厌了。网络之上何以冒出了“微信乞丐”“红包乞丐”的鄙夷之称,我看便是一些“滥用友情换钱财”者的共同“功劳”。 现实社会中,尤其是普通朋友间,正常的红包文化,只有主动自愿的“送红包”,而不应过多出现死乞白赖地“讨红包”。有人或会辩解,“讨红包”是戏讨和假讨,仅仅是换个方式的玩笑说法而已;那我则要反问一句:在浑水摸鱼的圈里和群里,你能分辨出谁是“假戏真做”和“另类强索”么?所以,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任何事情一旦过了头和过了火,即使原本的“戏讨”或“假讨”,也会有意无意地滑向不劳而获的“真讨”边缘。 说“互联网+丐”是一种精神缺钙,是因为当一些人看到了有利可图,渐渐认同并混迹于“网络丐帮”,其实便成了对负能量的视而不见与推波助澜。而人们自然也能想到,真正自律自醒的网络社交者,出于“珍惜羽毛”的考虑,是不太可能屡次三番、习以为常地多玩那种“红包乞丐”的庸俗游戏的。故而,从某种角度来说,“讨”久见人心,未必没道理——目睹微信朋友圈和聊天群里的各色人等,对于那些“讨”招迭出的高手和能人,谁会打心眼里地觉得其是“品学兼优”的好伙伴呢?! |
相关阅读:
- [ 09-25]“建议价”红包是对“礼仪”的一种强奸
- [ 09-23]“学生微信发红包”新型攀比要不得
- [ 09-16]红包知多少
- [ 09-08]“收500元红包被免职”需要常态化
- [ 09-02]“大肆”收受红包贿赂仅受纪律处分?
- [ 08-20]公交“红包”摇来的乘客靠什么留住?
- [ 08-06]征收“网络红包税”需审慎考量
- [ 08-03]谨防混淆微信聚赌与红包的界限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151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