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之后,将减少行政干预,有助于教师将更多心思花在教学上,用成果说话。重视教育事业不能“见楼不见人”,大楼固然重要,教师更加关键,后者才是教育的灵魂。 再过两天就是教师节了。全国1270万中小学教师,即将收到国务院发出的一份“大礼包”: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决定,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包括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并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的倾向等。 “大礼包”很丰盛,仅“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这一点,连日来就成为各大媒体讨论不歇的话题。可是,回望整个基层教育、教师队伍之现状,可以说,改革路漫漫,需要不打折扣地加以落实。 不久前,社科院一位博士后发表了一个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有些乡村孩子看不起老师,认为他们的老师“绝对属于被淘汰下来的‘产品’了,在社会上也没什么尊严”。童言无忌,乡村孩子就这样将他们老师那张薄薄的“脸皮”无情地撕开,教人不忍正视。别以为乡村教师才缺乏尊严,甘肃会宁是全国教育界赫赫有名的“状元县”,去年11月启动了一次警察招录,在新招的176名警察中居然有158人是“前教师”。 就拿职称制度改革来说,中小学教师职称作为一种激励性制度,旨在满足教师的心理与身份需求、社会认同与自我实现需要(倘若评聘无缝对接,还能满足部分生存需求),让现任教师更加乐业敬业,并吸引更多“准教师”进入,此制度的边际效用是对学校教学、教育事业产生正效应。制度执行得好,应能收到一定效果,但并不乐观。理想与现实中间存在诸多不确实因素。譬如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设置了许多必达条件,其中一些对乡村教师来说(如论文、电脑等),犹如登天;高级职称被城市学校、重点学校垄断,难以惠及乡村学校;评聘脱钩,即使评上了正高级教师职务,能不能享受到相应待遇,也要看学校能不能聘请等等。 所幸的是,“大礼包”对此有一些针对性解决措施,体现在:打通职业通道,让基层教师也有评上高职的机会;评价标准更公平,向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倾斜;评价标准更多元,论文不是硬杠杠;评审过程更公平,教学更能出成果;评审聘用相结合,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从过往各地的实践来看,教师能否评上更高级别职称,有许多非教学、教研之外的影响因素,譬如人情、暗箱操作等。改革之后,将减少行政干预,有助于教师将更多心思花在教学上,用成果说话。 话说回来,即便扫清所有“路障”,也难以一下子满足整个教师群体对社会认同、自我实现的需求。重视教育事业不能“见楼不见人”,大楼固然重要,教师更加关键,后者才是教育的灵魂。“再穷不能穷教育”喊了几十年,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落到教师身上的实惠理应越来越多。 |
相关阅读: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151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