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武汉晨报联手园博会汉口里有奖征集老门牌,拟众筹打造“地名墙博物馆”的行动,没想到引发市民不小动静,热心捐赠不说,更有由老门牌引出的陈年旧事,回忆少小温情,讲述韶华光景,抒发人生感悟,寄托无限乡愁,不一而足,令人唏嘘不已。 老门牌虽被弃之不用,却见证着城市发展历程,也构筑了沧海桑田、地覆天翻的想像空间。据来自武汉市地名办的信息,1949年以来,武汉曾8次对全市门牌进行大规模重新设置、更换。过来人都清楚,这多次的“重新设置、更换”中,有的系因城市改造的“升级换代”,有的只是政治运动中的泛意识形态化所致,若是前因尚情有可原,若为后者则应在“拨乱反正”中重新恢复。毕竟,地名、路名包含太多的历史文化信息,任意更改,非历史、不唯物不说,城市信息的折损则是无疑的。 大道理上讲,城市发展,格局再造,难免会重新设置、更换一些门牌、路名;但若以为那是板上钉钉、无可避免的后果,则又失之武断,具体还须看城市规划、建设者们的历史人文素养,甚至对城市本质的认知。这就联想到我少年时的旧居汉口长春街一带,现今已是大名鼎鼎的“武汉天地”的核心区域。抗战时期这里曾是日租界,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地方政府或有不忘国耻的强烈诉求,这里的路名几乎全与抗战有关,如以抗日英雄命名的刘家祺路、张自忠路、郝梦龄路、陈怀民路,以及相关的卢沟桥路、沈阳路、大连路等,走进这一区域,由不得你不去面对过往历史。 现在的武汉天地,颇有城市名片之誉。说起它开发成形之初期,我旧地重游,颇有找不到北的感觉,可见改造力度之大。但令我欣慰的是,虽房舍规划、城区功能、风物时尚早已今非昔比,但当初的路牌却无改变,站定凝视,早前的历史感不免扑面而来。所以说路牌、门牌与历史文化信息紧相关联,实非虚言。 绝对地讲,没有什么因素可以阻止城市改变(造)的进程;同样,也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拒绝城市升级路上的不断回望。就如这次由媒体触发的“回望”,虽仅仅涉及老门牌(不用说更多、更重量级的历史文化遗物、遗迹),连带出的内容却何其丰富。显见的是一件件历史碎片,串起的则是市民对一座城市的一片深情。诚然,人们需要地铁,需要影城,需要地标性建筑;但也少不了记忆、梦想和情怀。 |
相关阅读:
- [ 09-01]停车位70万元是一种城市病
- [ 08-28]面对拆建矛盾,切勿忘记“为了谁”的初衷
- [ 08-26]每个“竹井盖”下面都有一把夺命的刀
- [ 08-26]“大树不见了”的背后是公民意识的觉醒
- [ 08-20]“易居”是宜居城市的起码要求
- [ 08-15]有多少政务App纯属多余
- [ 08-15]“8·12”事故,城市防灾建设要加速
- [ 08-04]清退地下租客应多些城市的温情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