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替考风波暂歇,自考、网络教育替考风云又起。北京建迅网天科技有限公司江西分公司(以下简称“建迅”),以“政策变化、查得紧、找不到枪手”为由,取消和考生签署的宣称“无须本人参加任何学习、考试,学历证直取”的“替考合约”。40岁的江西学员最后拿回小部分退款。但在报警后,建迅方面负责人杨飞依然态度嚣张,承认考试是通过枪手替考,并称“随便你怎么告”。(8月24日南方都市报) 事实上,“建迅”是个双面自考、网络教育公司,明面上组织相关课程学习、培训、考试,屡次获得业内荣誉;暗地里干着替考、刷题等考试舞弊勾当,谋取利益,屡次违规被曝光。为何这样一家教育掺假的培训机构能存在多年?为何“建迅”敢于向学员叫嚣“随便告”?实则是它已摸清了自考教育管理对违规处罚是的“底数”,大不了就是整顿、整改,认个错,过段时间又能重开锣、新开张,继续干着教育“掺假”勾当。无疑,是对自学考试管理的严重羞辱。 更具讽刺的是,“建迅”严重违规早已不是“暗箱”操作,不仅在Q Q群能看到建迅“自费免考拿文凭”广告,而且还用合约形式公开对获取的文凭明码标价,如:自考大专文凭1.3万元,本科文凭1.6万元,远程教育的大专文凭是1万元,本科文凭1.2万元,并且不需要本人参加考试,“建迅”就可搞定。如果不是“替考事件”曝光,引发教育部门开展“严查考生身份、严防替考人员、严打舞弊组织”治理,或许“建迅”还能在替考经济中不断“捞金”,继续把神圣的考试当成儿戏,败坏教育本质,这让社会教育公平情何以堪。 可以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在于管理。“建迅”严重违规已是公开存在的事情,教育部门不可能不知晓。然而,从“建迅”至今仍然存在,且举报不断,充分表明教育部门对“建迅”缺乏有效监管,也说明自考管理制度存在一些漏洞,更证明对替考舞弊者采取的法治手段偏弱、偏软,导致自考管理各个环节获得通融。比如,学员与“建迅”签订合约后,入学之前只要学员本人的身份证刷下系统,就能得到录取通知书,接下来的时间就是等待毕业,且拿到的证书与其他考进去的学生一样,在学信网可查。流程化操作,“一包到底”获证的教育造假现象,既严重损害了社会教育公平,更与继续教育提升公民的素质能力宗旨相违背,不用重典将难以矫正。 当前,有人认为组织替考舞弊难以对所有参与作弊者进行法律责任。实则不然,如:2008年“甘肃天水替考案”,5名组织者就因徇私舞弊罪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今年“南昌替考事件”更是处理了各类人员42人。由此可见,追究考试作弊者责任,是有党纪国法依据的,并不一定要等《考试法》出台,才能对组织考试舞弊者进行问罪。 笔者以为,关键在于依法追究的力度强弱的问题。如:“建迅”严重违规,举报学员6月就到教育部门监察室举报,并留下缴费单、合同复印件和电话。然而,接受举报的部门,不是说忙着处理“6.7”替考事件,就是忙高考录取的事。一拖2个来月,这不是要把大事拖小,小事拖了了?如此重大的自考舞弊案,相关责任人被带到了派出所,仅是进行协商,没结果人又被放回。无疑,影响了社会职能部门良好形象。 值得关注的是,替考公司“随便告”的叫嚣,不仅羞辱了教育部门的自考管理,而且是公然挑衅社会法治。不认真组织调查,查明事情原委;严惩组织考试舞弊者,连根拔起自考教育的“黑色”利益链,已难以让继续教育回归本位,更难以对职业资格考试进行规范和完善。盼望相关部门聚起合力,“重拳”打击替考公司嚣张气焰,还自考、网络教育清朗空间。 |
相关阅读:
- [ 08-06]“泡面人生”无法为替考者开罪
- [ 08-04]贫困的替考者值得同情吗
- [ 08-04]贫困的替考者值得同情吗
- [ 07-31]中国留学生美国找替考,罚重了吗
- [ 07-08]加大力度治理替考才能防“破窗效应”
- [ 07-08]高考替考案处理结果能否服众
- [ 06-27]“替考不一律入刑”体现了刑法谦抑
- [ 06-12]替考调查不能止于抓获“枪手”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