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训练组成员小武晚上在南后街推荐家电维修(图片来源:东快网) 近日,福建福州市某宾馆一个标准间客房住了十来个人,每天早出晚归、形迹可疑,引发其他房客质疑。原来,这十名山西师范大学大一的学生,千里迢迢来榕,正进行一场生存体验。这群“95后”各带20元现金,要在福州生活15天。他们中,不乏家境优越的“富二代”。(8月6日《东南快报》) “生存体验”何必热衷“城市体验”? 司马童 有道是“生容易,活容易,生活实不易”,故而,如今的不少学校,常会推出组织学生开展“生存体验”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小学生有“一元钱生存挑战”,中学生有不能偷带现金、不许求助家长的“生存体验七小时”,而到了大学生这儿,则往往是只允带上百把元、独立过上15天的“生存体验”了。类似的消息看得多了,不免有所质疑:“生存体验”何必热衷“城市体验”呢? 应该看到,现实中有许多家长,确也比较支持学校组织开展“生存体验”。这是因为,它对参与其中的学生一族,有着反思自我、体谅父母和磨练心性等的诸多好处。特别就大学生而言,为时不短的异地“生存体验”活动,其实就是模拟他们的提早就业,让其真实体会走出校门将要面对的种种压力,促使其强化自身的生存能力,主动而为地更好融入现实社会。 “生存体验”益处多多,但方式方法却不宜因循守旧,乃至有意无意地一致选择于“城市体验”。譬如,城市打工的发发传单、送送外卖、洗洗餐盘,体验结束的高校交流、余款助困等,几乎便成了这种活动的“固有模式”。不是说这样的“体验”就毫无意义了,而是讲,大学生毕业后的择业去向多种多样,“生存体验”自然也应尽可能地兼顾到各类情况。那么,囿于“城市体验”的意志磨练与生存挑战,其范围、其眼界、其胸襟等,是否也显得过于狭窄点了呢? 的确,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15天“生存体验”的难忘经历,就已是其书本上永远也学不到的特殊实践和宝贵知识。但作为有关的组织策划者,却应拓宽视野、丰富实践,把“生存体验”的内涵与外延想得更多更深些。譬如,不妨跳出“只花多少钱”的设计窠臼,让学生“沉”到社区、工地、农村、山乡,用自己学到的法律、经济、自然科学等知识贡献社会,或做一些社会调查了解民生,与工人、农民等不同社会群体生活在一起,体验他们的情感等,何尝不都属于更值一试的“生存体验”。 更多: |
相关阅读:
- [ 08-06]大学生“找苦吃”不是最佳生存体验
- [ 08-06]“生存体验”呼唤社会流动渠道畅通
- [ 08-06]学生“生存体验”何必热衷“城市体验”?
- [ 06-25]“驱赶”客户进朋友圈 有违体验至上
- [ 06-16]免费体验可以 忽悠老人不行
- [ 05-25]“配偶体验”反腐教育为何感动不了网友
- [ 01-16]“逃离手机”,让学生“体验”多彩世界
- [ 12-24]开豪车卖苹果 大学生体验生活还需低调做人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