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福建医疗界发生了两件事:当天上午,在专家门诊坐诊的省立医院耳鼻咽喉科行政主任、主任医师李瑞玉遭到一名8旬患者袭击。而当天下午,第14批援博茨瓦纳医疗队一行45人宣誓出征,次日开始执行为期2年的援外医疗任务。这两件事,前者在自媒体圈爆炸式疯传;后者几乎无人关注。对比如此令人唏嘘,但却是再真实不过的医务人员执业现状——习惯性地闷声埋头苦干,同时越来越频繁地以受害者身份暴露于公众视野。 医师本就是高危职业,近几年,医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伤医事件频发,更是加剧了这项职业的危险度。在医务人员“压力山大”的构成要素中,医疗纠纷多占71.76%,患者的期望值太高占72.71%,伤医事件频发占69.60%。 这三个数据彼此并不孤立——当下群众“看病等于消费”的误解,导致患者对就诊结果期望值过高;在相当有限的医学水平面前,过高的期望值往往带来越多的失望,进而导致医疗纠纷增多;而有效沟通机制的缺失,又放大了医疗纠纷中医患双方的矛盾,导致伤医事件频发。 不少医生对“如何看待紧张的医患关系”给出的答案是:“麻木了……无论我们做什么都是错。”这是一句充满无奈和悲伤的表达。在医患关系中,医生是强势,患者是弱势。但当“医闹”成群结队围堵医院时,当个别患者辱骂、恐吓甚至殴打医生时,当舆论不分青红皂白地“一边倒”时,医生就成了弱势。 生了病去医院看病,会有三种结果:第一,病看好了,患者康复;第二,病没有治愈,也没有继续恶化;第三,病情恶化,患者死亡。这三种结果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因为生命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在生命面前,人类医学水平的发展速度极其有限。所以医院是目前全世界唯一合法的死亡场所。然而为什么在当下中国,会有那么多人认为生病进了医院就一定要第一种结果,难道就不能出现第二种和第三种结果? 遗憾的是,繁忙的医务人员和愁苦的病人,没有多少人会去思考这个问题。患者们追求“看病要找熟人,要找专家;吃药要吃最好的药;治疗要取得最佳成效。”医生们越来越冷漠,缩在冰冷的器械后面,原本人与人之间的医学故事,变成了人与金钱和机器的故事。 当前,医改进入攻坚阶段,医务人员承担了很多社会风险和矛盾,付出了很大努力。因此,维护医生的尊严与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不可厚此薄彼。医生是医改的主体,决定医改的成败。如果不维护医生的尊严,维护患者的利益也是一句空话。(今日福建) |
相关阅读:
- [ 06-09]医患信任缺失,打砸医院不止
- [ 05-15]医患双方本是命运共同体
- [ 05-13]“索赔遗书”,折射待解的医患困境
- [ 04-21]依法医疗是维系医患互信根基
- [ 04-21]防御性医疗须用医患互信根治
- [ 04-21]冲突之下,医患都是受害者
- [ 04-21]“防御性医疗”再证医患不和无赢家
- [ 03-19]“耐心”只是理顺医患关系的药方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151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