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 | 福建 | 时评 | 大学城 | 台海 | 娱乐 | 体育 |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网事 | 福州 | 厦门 | 莆田 | 泉州 | 漳州 | 龙岩 | 宁德 | 南平 | 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西岸时评>民生巷议> 正文

要蓝天碧水,谁都不能只作秀不作为

2015-03-25 18:17:38来源:中国新闻网责任编辑:唐丽萍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中央政治局对生态文明建设再出大手笔!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后,中央政治局3月24日又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意见》的不一般之处是,“新四化”变成了“新五化”,“绿色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并列,除了明确基本方针、基本途径、基本动力、重要支撑、工作方式、重要制度和法治化、示范区建设外,还要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个中的非凡决心、力度等,想必大家都掂量得出。

忙着点赞时,别只“掂量”政府该办的事,却有意无意忽略每个人都是责任方。《意见》中有两个“必须”——必须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必须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就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清单。“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正是我们能做到却没做好或不愿做的事。

北京居民没有忘记,3月份第一次雾霾天,从3月5日元宵节下午开始,3月7日结束。几乎同时,从南到北,多省区遭遇“雾霾围城”。如果把日历翻回上一年的元宵节,雾霾同样光顾了全国大部分省区。有人将突然来袭的雾霾与突击燃放烟花联系起来,不是全无道理,因为元宵节是春节期间最后一日准许燃放烟花爆竹,手中的存货尽情倾泻。

鞭炮不是雾霾“首恶”,但它在特定时间加重雾霾污染,也是事实。在雾霾经常性围城下,一些城市倡议不放或少放鞭炮,但不少人仍不愿改变爆竹烟花声中辞旧岁的“老黄历”。

有意思的是,无论是否支持禁放鞭炮烟花,反映在社会舆情上,所有人都口诛笔伐,“雾锁中国”是必须根治的顽疾。

有媒体调查发现,63%的受访者对2015年政府工作最大的期待是铁腕治污,排在涨工资之前。但如果铁腕治污不得不触动个人利益,有多少人愿意为此做出必要的“牺牲”呢,哪怕是不影响切身利益的一点点个人“嗜好”?

不能嘴上支持治污,行动上我行我素

前段时间,昆明市环保部门停止审批新开柴火鸡店,并要求原有柴火鸡店停止燃烧木柴的做法,引来牢骚不断。在“柴火鸡”的烹制过程中,燃烧木柴会产生大量烟雾,但反对者说,雾霾最大的元凶是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干嘛非要向“吃货”开刀?

不少人期待“APEC蓝”重现,大声疾呼蓝天不必“等风来”,认同人为干预亦可让“Air Pollution Even tually Controlled”(环境污染最终被控制住)。但如果真将APEC会议期间一些可行的限制举措常态化,不知支持者又有几何?

有记者调查发现,在刚刚过去的羊年春节期间,为了既兼顾“喜庆”的需要,又改善一下空气污染,一些地方专门研制了环保花炮,却意外遇冷。有消费者接受采访时表示,在200元的环保烟花和100元的传统烟花中,还是会买100元的;有的人还说,如果为环保做贡献,差价应该由政府补齐。

人们对雾霾深恶痛绝,可不愿为减少污染多花100块钱,除非政府埋单。这种“坐等别人栽树,自己只想乘凉”的心态和现象,是现实存在的。一说起治污,似乎政府必须负全责,我等只需“口诛笔伐”,专职监理验收。

人人当“监理”是必须的。要不,一些企业向沙漠偷排污水的事就不会大白于天下,一些企业的环保设备明开暗停就不会被察觉,一些政府部门不作为就失之监督。

但仅仅当好“监理”还不够,还得约束好自己。

每个人既是污染受害者,也是污染制造者。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也在为污染做着“贡献”。比如:我们钟爱烧烤、乱扔垃圾、过度用车……都是集腋成裘式直接制造污染;我们对过度包装并不芥蒂、对用水用电并不痛惜、对餐饮浪费并不在意……这些不是在间接“怂恿”制造企业排放更多污染吗?

喊得急迫,但我行我素比例不小。比如,最可行的垃圾分类,倡导十数年未有改观,有人归咎于社区的垃圾箱未按标准分类,随着分类式垃圾箱的普及,又有人责怪垃圾车一股脑儿将各类垃圾吞入腹中,分类无甚作用。扪心自问,有多少人仔细看过关于垃圾分类的海报?有多少人真正清楚垃圾分类的原则?如果每户家庭的第一步没有迈出去,后面跑得再快也只能是原地踏步。

“乌鸦站在煤堆上,只看见别人黑,看不见自己黑。”这样的嘲讽不是玩笑。面对雾霾,有的“环保志士”开着排量5.7L的SUV去监测PM值;“人走灯熄”的基本生活准则恐怕连“地球熄灯一小时”活动时都无法做到;“空调不低于26度”不过是贴在墙上的广告而已。这算不算掩耳盗铃?

当敌人打到家门口时,先觉醒的人们不能只是去唤醒别人,等着大家都醒过来再去迎敌,而必须先拿起武器冲上去,否则,所有人都在劫难逃。

当代人欠账不还,后辈人想还都没机会了

“今天不节水,明天无泪流”,此话打动人心易,触及灵魂难。大多数国人对类似缺水的生态后果鲜有直观经验,仅停留在情绪感应上。如今,空气中弥散着的浑浊,瞬间刺痛所有对幸福生活有更高期待的人们,“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习近平总书记一语中的,不光修马路、涨工资、建学校、办医院是民生,青山碧水、美丽中国同样是民生所盼,民愿所向。

上世纪五十年代,积贫积弱的中国百废待兴,“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激励着忍饥挨饿的人们拿出愚公移山的斗志展开翻天覆地的建设热潮。改革开放以来,熟睡多年的中国急着找回逝去的光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鼓舞着渴望富裕的人们大步迈进市场经济的高速路。这种社会环境下,和吃不饱肚子的饿汉谈环保,似乎只能被冠以“穷酸”的标签。

经济在发展,环境在污染,在发展与污染的漩涡里徘徊数十年的中国,留下的环境欠债真不少。据《2013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依据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74个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比例4.1%;地表水总体为轻度污染,部分城市河段污染较重;近岸海域水质总体呈下降趋势;三成国土被侵蚀,耕地环境质量堪忧。

“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习近平总书记的表态振聋发聩。我们留下的污染,绝不能平摊给来不及享受发展红利的后来者去治理。

必须充分认识到,对不可再生的生态资源无度破坏,将加剧环境恶化“不可逆”。这笔历史欠账,当代人不还,后辈人恐怕想还都没有机会了。

美丽中国,方方面面都要“敢牺牲”

不得不承认,在与污染的“赤膊战”中,我们正陷入“两难”境地。如何解决两难困局?

首先,政府要敢牺牲。必须借敲响环境保护的警钟,震动粗放式发展这只猛虎。几乎所有人都意识到,“摊大饼”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不仅不再是见效快、药力猛的“灵丹妙药”,反而是经济“新常态”下产业优化升级、经济结构转型的“绊脚石”,但要想彻底根除长期持续的高速增长带来的路径依赖并非易事。不仅要放下面子,正视“新常态”下可能出现的增速下滑,还要拾起里子,在传统产业崩塌、新兴产业尚未成熟之际,加快产业对接。《意见》中明确提出,必须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其次,全社会都要敢牺牲。APEC会议期间,为确保空气质量达标,仅河北就有2000多家企业临时停产、1900多家企业限产、1700多处工地停工,其背后就有工人待岗。但必须认识到,这是由消耗型经济向生态型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在触及利益的时候,必然会有阵痛。相信一些人会对电影《钢的琴》中那个极富标志性意义的烟囱记忆犹新,轰然倒塌的烟囱不光吹响了改革号角,也终结了下岗工人既有的生活轨迹,其泛起的社会涟漪和对区域经济带来的震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的行进步伐。当然,既然改革阵痛不可避免,便要想办法确保疼痛所带来的震荡力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再次,每个人都要敢牺牲。“人一时难以改变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但是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李克强总理的讲话掷地有声。在给力的宏观布局奏效之前,任何冠冕堂皇的理由都无法成为每个公民逃避自身责任的借口。如果一时无法挖除“毒瘤”,我们每个人都不应该再往伤口上撒盐。支持治污,不能只是发牢骚,更要身体力行,在诸如垃圾分类、节水节电等诸多问题上,从举手之劳做起,从改变习惯做起。如果总是坐等别人栽树,将永远无法看到森林。

再割舍不下,被红牌罚下的将是全中国

简单粗暴的“唯GDP论”固不可取,任何置经济发展于不顾的作秀式环保也不可取。必须把环保当成一项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去做,在切断旧思路、旧模式的同时,创新一套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只有当环境保护为地方带来切实的利好,才能避免让环保沦为应付检查的“面子工程”。

如果地方、企业、个人都在牺牲部分当前利益的同时,还能从环保产业中淘到“金子”,环保事业便不再需要铁链和皮鞭的驱赶,成为各方自觉践行的准则。“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才能从愿景变成现实。

2013年11月,环保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完成“大气国十条”总投资需要17474亿元,这些投资净拉动我国GDP增长19422亿元,增加非农就业岗位246万个,分别占所有GDP贡献和就业贡献的一半左右。此外,环保部公布的分析结果显示,如果“大气十条”得到落实,由于PM2.5浓度降低产生的健康效益每年约为900亿元;城市人口的过早死亡每年减少8.9万例,约占全国因PM2.5暴露所导致城市人口过早死亡总量的20%左右;因患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疾病而住院治疗的人数将每年减少12万人次,门诊、急诊病例每年将减少941万人次。

这些数据说明,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决不矛盾,发展经济要算环境保护的大账,一定要始终认清发展经济带给人们什么样的生活,如果“钱”多了,空气废了、水源废了、土壤废了,人无法生存了,又有何意义呢?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国内外各种会议或是在考察调研时,有关生态文明的重要讲话、论述、批示超过60次。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在迈向“两个百年”征途上,必须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

生态环境已经多次亮起黄牌,环境保护工作再不给力,眼前的部分利益再割舍不下,被红牌罚下的将是全社会、全中国。 瞭望【国是论】 作者:于雪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 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151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