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 | 福建 | 时评 | 大学城 | 台海 | 娱乐 | 体育 |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网事 | 福州 | 厦门 | 莆田 | 泉州 | 漳州 | 龙岩 | 宁德 | 南平 | 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西岸时评>时政观察> 正文

网民参与“撰写”报告是进一步落实“参与权”

2015-03-06 08:46:14李洪磊来源:新华每日电讯责任编辑:林雯晶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我们期待,中央层面多年的示范操作能够在地方产生良好的垂范效应,并有积极创新,真正实现为中国梦凝聚更多的中国力量】

1月22日,中国政府网联合人民网、新华网等7家网站推出了“2015政府工作报告我来写——我为政府工作献一策”活动,邀请网民为政府工作建言献策。截至2月27日,留言页面访问量已达616万人,收到建言数量4万余条,平均每周一万条,“有网民大年三十还在写意见”。工作人员“原汁原味”地向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报送了建言约一千条,其中直接吸收进政府工作报告的至少有几十条。有媒体评论,网民第一次成为政府工作报告的“撰写者”之一。

简单梳理近些年来关于政府工作报告起草历程的新闻报道,我们可以发现,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的方式和方法走过了一个“动态增收”的过程,逐渐建立起制度化的设计和程序,渠道广泛而多样。

十几年前,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时,主要通过与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科教文卫界人士座谈并向相关部门和地方下发征求意见稿的方式,直接听取基层群众意见占比较小。

“知政失者在草野,知屋漏者在宇下”。基层群众对政府工作的实效和不足最有发言权。在起草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时,专门增加了一场基层群众代表座谈会,首次直接听取12位基层群众代表的意见和建议,乡村教师、种粮大户、养猪大户、社区医生、农民工等基层群众代表都能走入中南海。同时,上至总理下至起草组成员,都还多次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调研,广泛听取普通群众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征求意见,“开源”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

现在,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6亿多人,网民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广泛诉求。为了及时了解并回应网民诉求和意见,1月13日,“网民”首次作为一个群体——10名网友被请进中南海,对自己关心的国务院重要政策谈看法、提意见;而1月22日开始推出的“政府工作报告我来写”专项活动,则在网民座谈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延长了听取网民意见的“天线”。

征求意见方式的不断革新和增多,使得征求意见的“作业横断面”得以极大拓宽,“作业纵深度”也得以不断加深。尤其是征求意见中基层群众权重增加,更有利于集中民智、广纳群言、广谋良策,对政府工作报告完善良益多多。基层群众意见多是由身边事而起,就身边事而议,反映问题直接真实接地气,表述语言带有鲜活的泥土气息和露水味道,提出的解决方式也更有针对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任性”“创客”等词语,就带有明显的互联网色彩;而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工伤保险政策的有关内容,则是听取了北京市民李楠的建议后,又通过广泛调研后写入的。

积极、有序、有效的公众参与,对现代政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鼓励群众参与、拓宽基层代表面,让普通群众切实增加了和决策层面对面、点对点联系互动的机会,为培育群众参与国家治理意识提供了沃土。而群众的积极回应,也说明群众的参与意识有了很大突破和提升,主人翁意识更加凸显,与国家共同进步的责任意识和期待意愿更加强烈。这无疑更有利于广聚共识、凝结民心、凝聚力量。

政府工作报告是一年工作的行动指南,写“好”是基础,关键在落实。民众越是广泛参与,越能增强民众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认同感,更能得到支持与拥护,更利于日常的贯彻落实执行,减少“最后一公里梗阻”的尴尬。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征求意见对象的不断“开源”拓展,方式途径的不断与时俱进,让人触摸到中国的长足进步,也从一个切口折射中央政府的开明、开放、自信。

揆诸现实,个别地方政府在出台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的重大决策时,对广泛征求意见和公开听证仍采取敷衍甚至拒绝的态度。我们期待,中央层面多年的示范操作能够在地方产生良好的垂范效应,并有积极创新,真正实现为中国梦凝聚更多的中国力量。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 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151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