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治理要做好“加减法”
2015-02-06 19:19:24来源:东南网责任编辑:孙劲贞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厦门市政协委员梁明煅建议,试行市场化治霾成本分担机制。“比如,可以对车主收取一定的‘治霾费’。”(2月6日 《海峡导报》) 从制度设计上而言,收取“治霾费”是合理的。但是,在收支两条线的现实语境下,“收”固然难度不大,而如何“支”,则面临着不小的考验。根据以往的经验,在很多地方的环保部门,都存在“以收定支”的现象,废气排放收费被很多部门当做经费,并没有真正用到污染防治上。如此,部门必然会依赖于“吃”污染费,收费越多意味着“向钱看”的动力越足。 既然如此,“治霾费”的收取就会沦为借“霾”敛财的工具。于是,该关闭的不关闭,该整治的不整治,甚至出现“放水养鱼”的怪诞一幕。从表面上看,对于空气污染源头的治理力度加大了,范围更广了,经济处罚数额更高了,而现实中所产生的污染或许会日益严重。 事实上,加大经济处罚力度和范围,只是治理空气污染的第一步,更为关键的是,要真正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也就是说真正做好“减法”。如果,只是重视征收“治霾费”,却没有用在刀刃上,无异于为污染源头提供了排污的理由,“治霾费”也就成为了“赞助费”。 根本上而言,“治霾费”的收取,无非要实现两个目的:一方面是将更多的污染源头包含其中,避免出现漏网之鱼,提高排污者的成本,倒逼相关企业个人主动减少排污量。另一方面,收取的“治霾费”不能挪作他用,要全部用于空气污染防治方面,避免“治霾费”成为“唐僧肉”。 说到底,“治霾费”的收取,不仅仅是一道“加法题”,同时还是一道“减法题”。若要做好“减法题”,就需要管理好排污费,做到开支使用透明,在收支两条线的基础上,给公众一个合理明确的交代。 |
相关阅读: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
心情版
相关评论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
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151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151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