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重大人道主义危机时,媒体“知情不报”,是一种专业素养,更是一种道德心态。】 当地时间15日上午,获得澳大利亚难民身份的伊朗人曼·哈龙·莫尼斯闯入悉尼市中心一家咖啡馆,劫持店员和顾客。直至16日凌晨,快速反应部队强攻咖啡馆,与劫匪发生枪战,造成人质一死三伤,莫尼斯被击毙。 当地警方和法院对50岁的莫尼斯并不陌生,7年来,他涉案十多宗,眼下仍有两桩重罪待审。从现有信息看,劫持事件与“伊斯兰国”的关联并不明显,所谓“政治动机”也不明确,倒是有些寻私仇、泄私愤的味道。 不管事件性质如何,过去的一天,劫持事件犹如慢刀子割肉,长时间牵动各方神经。更折磨人的是,在劫持发生后直至官方公布劫匪身份的16小时僵持阶段,绑匪身份、动机、人质数目等关键情况一直“隐藏”,当地媒体似乎集体失去功能,仅仅是把诸多悬疑抛给公众。 澳大利亚媒体果真如此不堪一用吗? 事实是,当天上午,莫尼斯迫使多名人质使用各自的手机给电视第九频道、第十频道、2GB电台等多家媒体打了数十个电话,通话内容涉及他个人的具体诉求。媒体和警方及时通气,通过信息比对和案底分析,在第一时间就确认了绑匪身份。 但是,主流澳媒集体屏蔽了这些重要信息的发布,因为警方在第一时间请求媒体积极配合,不公开敏感信息,不做绑匪的传声筒。这种合作,使调查人员和手中掌握有重要信息的媒体共筑起一道信息屏蔽墙,在事态不明朗情况下排除一切不利于谈判的杂音。 相比传统媒体,社交媒体面对突发事件时则又一次成为谣言的温床。澳媒证实,不少全球知名媒体当天传播的消息都欠准确,而这些不实消息大多源于“推特”等社交媒体。例如,有媒体称,事发后警方随即突袭拉肯巴地区的一座清真寺,但后来证实,当地警察当天刚好组织参观那座清真寺。另外,海港大桥被封闭、悉尼空域被封锁、中心城区手机信号被切断等消息都已被陆续“打假”。 即便是被很多新媒体报道的5名人质“成功逃出”的消息,也多是对那张亚裔店员惊慌奔跑照片的“解读”,因为当地警方和媒体均未透露5人是不是被绑匪有条件释放。 在信息高度商业化的今天,一条抓眼球的独家新闻可能使一家媒体一夜成名。但在悉尼人质事件中,澳媒表现冷静沉稳,没有直播,不披露关键信息,不干扰谈判,不给绑匪冲着镜头嚣张的机会。这让人不免回忆起别斯兰人质事件和菲律宾人质事件中的媒体众生相。面对重大人道主义危机时,媒体“知情不报”,是一种专业素养,更是一种道德心态。 至于警方该不该以人质伤亡为代价强行突入,则是另外一个问题。相关报道见A20、A21版 |
相关阅读: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