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作高手”是对慈善资源的破坏
2014-12-15 16:15:39来源:燕赵晚报责任编辑:林雯晶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福建省永定县6岁小女孩得白血病,家人无钱救治。将求助信息发到网上后,一个自称“炒作高手”的人打电话过来,声称能以事件炒作的方式为孩子筹集爱心捐款作为治疗费,但是,要拿出一半捐款数额给他作为报酬。(12月14日《海峡导报》) 面对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炒作高手”从中嗅到商机,利用悲苦叙事获取老百姓的慈善资源,并从中分得一杯羹。对弱势群体的爱与关心,竟然成为某些人眼中的生财之道;这样的底线失守,不过是当下不良社会心态的缩影。 社会学家夏学銮指出,炒作源于寂寞,当人的三种需要——包容、情感、控制得不到满足就寂寞,寂寞的人最容易炒作。炒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引起社会的注意。有人以自毁形象的方式炒作,就是为了抗议社会的忽略,即使引起社会否定性的注意也在所不惜。“炒作高手”深谙眼球效应的运作逻辑,弱势群体的不幸遭遇为他们开辟了一条赚钱捷径。 网络时代,人们生活在围观之中,不论是“免费午餐”,还是“全城吃面”,抑或“带外公旅游”,经由网络的力量,民间的慈善资源和公益能量得以汇聚。然而,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也增添了社会风险。在信息不对称的格局下,一些人浑水摸鱼。“炒作高手”大行其道,既混淆了事实真相,也切割了社会信任,更是对慈善资源的破坏。一旦老百姓发现网络募捐不再是值得托付信任的载体,自然会将注意力和慈善资源转向别处。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受到舆论关注的弱者,得到了源源不断的社会支持,爱心捐赠甚至会超出他们的需要;而那些没有成为公众注意力焦点的边缘群体,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社会救助。在此背景下,一些擅长幕后策划和故事营销的“炒作高手”找到了乘虚而入的机会,并有了向弱势群体“狮子大开口”的底气和胆量。 社会救助处于一种不规则的状态,“炒作高手”的出现就有一种必然性。给社会救助戴上“紧箍咒”,表面上不近人情,在本质上却是对慈善资源的呵护。从这个角度上说,对“炒作高手”进行及时、有效的规训和惩罚只是治标,将社会救助纳入法治化渠道才是根本。 |
相关阅读:
- [ 12-15]拒绝炒作 弥足珍贵的底层正义
- [ 11-14]谁来终止披着文化外衣的色情炒作
- [ 10-29]“友加下架”给低俗炒作戴上法治“紧箍咒”
- [ 10-22]“大陆儿童撒尿”炒作地域无意义
- [ 09-26]民办院校该如何“炒作”自己
- [ 09-26]“名校道贺”炒作背后的社会认同迷失
- [ 09-10]“罪己书”即使“炒作”又何妨?
- [ 08-26]不必太担心借“冰桶挑战”炒作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151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