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市场火热背后的冷思考
2014-12-15 15:47:58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催眠市场乱,监管快醒来! 范子军 神秘、神奇的催眠术悄然兴起,迎合了一些人减压、减肥等诉求,时薪数百甚至高达2000元的诱惑力,更催生出形形色色的催眠培训和咨询服务机构,与此同时,无门槛、无资质、无规范、无监管“四无”现状,无疑又使催眠市场潜伏了不少隐患和风险。当下我国并无明确的催眠师考核培训制度,也没有统一颁发的资格认证,仅凭国外某个催眠“大师”几天讲课培训发个证,就成了“世界权威”的催眠师,有的则以心理咨询师的身份开展催眠业务,更有人甚至无证上岗,“零门槛”的催眠市场怎能不叫人捏紧一把汗? 不只是厦门,整个全国,催眠术都称得上是个新生事物,过去缺乏相应的从业规范、行业标准、资质认定和市场监管,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催眠市场已经火起来,相关部门就不能再继续休眠,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新变化、新要求,尽管制订相关的规范性标准、制度,迅速将其纳入监管视线,避免长期处于管理真空地带,而不能等到问题出现了、矛盾发生了,再以缺国标、无依据来回应社会的关切。 鉴于催眠术更多地涉及情感、精神、意念领域,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复杂性乃至神秘性,有关方面有必要严格准入机制,由相关专家、权威人士研究拟订行业准则,职业培训必须纳入相关职能部门主导的专业技能培训,彻底改变当下的散乱局面;从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取得从业资质和服务资格,杜绝“游医”私下催眠,确保可控、可管、可约束、可追责。当然,有催眠诉求者要得保持清醒头脑,增强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既不能过度迷信催眠术,更不能轻易“被催眠”,切实做到趋利避害。 心理焦虑不能依赖催眠修复 刘建国 毋庸置疑,如今的社会压力确实越来越大,令人感到焦躁不安。严重者甚至会精神抑郁。这种现象的出现,与社会大环境具有关系,也与当前每个人的自我追求相关联。快节奏的社会中,个人的需求较多,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对于物质生活的向往,都引发了不同的心理焦虑。 其实,通过催眠术,让自己的心情放松下来,从而实现自我调适,也是不错的方式。毕竟,日常生活中,我们总在忙忙碌碌,根本无暇去休息一下,释放一下。日积月累之后,个人的神经紧绷,缺乏释放的渠道和途径,必然会影响到心理和身体的健康。但是,催眠并不是万能药方,修复个人的心理焦虑,并不是催眠术就能解决的。 催眠术的使用,不过是瞬间调适,并不具有长期性。作为催眠师,不过是对患有心理焦虑之人,采取的心理慰藉方式,让他们在自己的引导下,忘记烦恼,舒缓下紧张的神经。那么,催眠术一旦失效,心理焦虑者又将回到现实中,大量的烦心事、闹心事又将涌入脑海,焦虑感必然再次产生。 对于催眠术,不妨抱着一种理智的心态,不要过于迷信其背后的功效。苦恼与烦心,本就是生活中的一种作料,酸甜苦辣咸必不可少。关键是自己的心态如何。假如,揣着一肚子心事去做催眠,恐怕只是“短暂疗法”,苦恼依然伴随左右。然而,如果能够乐观、开朗,让自己的心情走出阴霾,即便不依赖催眠术,照样可以享受到幸福的生活。 |
相关阅读:
- [ 12-08]食品安全监管不能好高骛远
- [ 12-01]坚持以人为本 推动安全发展
- [ 11-28]环境损害终身追责:是亮点更是难点
- [ 11-26]监管住“下放”的权力
- [ 11-26]“手机代驾”,监管别“不在服务区”
- [ 11-26]查老赖支付宝 应向金融监管借力
- [ 11-18]还有多少“守门人”在“放水”?
- [ 11-17]儿童学习机藏A片让谁脸红?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