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拥有最高法律效力和不容置疑的权威与尊严,如果宪法不被信仰,法治必然是无源之水】 10月28日,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发布。《决定》指出,将每年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同一天,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了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草案,拟以立法形式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开展宪法意识、宪法观念、宪法权威的宣传教育活动。 学界关于设立“宪法日”的提议,最早可追溯至1982年12月4日。那一天,正是现行宪法颁布之日。19年后的2001年12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将这一天确定为首个全国“法制宣传日”,旨在“进一步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和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13年来,“四五普法”已推进到了“六五普法”,“法制宣传日”每年都得到了坚持。 从“法制宣传日”到“宪法日”的升级,并不是后者取代前者,而是在“法制宣传日”的基础上,突出宪法的权威,以利于在整个社会营造出尊宪、守宪和护宪的氛围。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行政。宪法不仅是“众法之法”,也是“根本大法”。宪法拥有最高法律效力和不容置疑的权威与尊严,如果宪法不被信仰,法治必然是无源之水。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在我们这样一个宪法文化积淀相对较少的国度,要全面推进法治建设,既需要以宪法的实施来宣示宪法自身的生命力,又需要辅以宪法宣传和宪法文化的浸润,使民众时时感念于心,在日积月累中增强对宪法的尊崇与敬畏。 对中国来说,宪法是个舶来品。自满清1908年制定《钦定宪法大纲》起算,宪法在国家层面进入国人视野亦不过106年光景。自清末始,曾出现“君主立宪”“虚君立宪”“资产阶级共和宪法”等名词,但并没有培育出深入人心的宪法信仰。 新中国成立65年来,在曾起“准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之外,我们已有了“54宪法”“75宪法”“78宪法”与“82宪法”这4个文本。今天我们回望过去,“82宪法”颁布以来这32年的发展历程,已为“宪法日”的设立提供了足够的理由。一方面,政治、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需要宪法权威来捍卫;另一方面,尊崇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需要更多宪法文化和宪法理念的支撑。 当然,要让宪法成为众所敬畏和尊奉的“众法之法”,成为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的基石,仅有对宪法的宣传是不够的。关键还在于,要有一个有效的宪法监督机制,确保违宪行为都能得到及时纠正。而这些纠错个案,又将是“宪法日”最生动和最鲜活的宣传材料。 十八届四中全会特别提出,“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其深意正在于通过激活宪法的实施和适用,为宪法意识、宪法观念和宪法权威的深入人心提供生命之水。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