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何不多过传统节日 万圣节一到,南瓜灯、魔法师、幽灵面具扑面而来。这些东西,对于上世纪70年代成长起来的我而言,非常陌生。 可自打孩子上了一家私立幼儿园,西方一些节日却成了孩子必过的盛典。比如在万圣节时,老师会要求为孩子准备相关服装,有时还会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手工制作南瓜灯,把人折腾得够呛。而在端午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时,学校方面就没这么热心,活动也没那么丰富。 有人认为,小孩子过个洋节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可是,作为一种文化建构,节日体系的确立并不单纯是为了满足人们娱乐需要,更是为了进行深度文化整合。传统节日以人们协调一致的行动,来诉说本民族的古老故事,表达共同的情绪,是一套完整的文化认同仪式。 正如人类拥有遗传基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基因。通过清明扫墓,我们表达感恩;通过重阳节敬老,我们表达孝敬;通过中秋团圆,我们表达和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正是借助这些习俗仪式的从小熏陶,优秀传统才能深深融入中华儿女的文化血脉。作为学校,不应淡漠这样的意识。 沈寅(北京儿童家长) 分阶段有侧重就学而不厌 语文课堂历来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然而近年却屡被西方、现代思潮所动摇。事实上,以我从事国际课程教学对欧美教育的了解,大可不必妄自菲薄。国际文凭组织(IBO)预科项目有一份世界文学的作品清单,《论语》《庄子》,李白、王维、蒲松龄赫然在列。可见,“去传统”“去中国化”绝不是现代语文教育应有的精神,也不是什么潮流。 从本人和学校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古诗文经典的教育熏陶,要遵循儿童思维发展规律和知识习得规律,初一到高三年级都要参与,最好各有侧重互相配合。 拿写字来说,这是基本的语文技能,但写好就是一种文化素养,而能欣赏汉字之美、了解汉字历史则是有意识的文化传承。十二三岁的孩子处于机械记忆、模仿能力发达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的年龄,这个阶段先把字写好,对汉字的结构与美感有了良好的感性认识,有了兴趣才好深入。 经典诗词散文的学习,除了理解背诵,更重要是以此规范言行,提高自身修养。高中阶段可以开设一些经典文化必修课、选修课,结合当前实际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对当今中国的意义。有条件的话,假期可以去海外作文化交流,加深传统文化意识。只要顺应学习规律,分阶段有侧重,不仅不会加重学生负担,反而能激发学生潜能。 赵玥(人大附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语文教师)
|
相关阅读:
- [ 09-11]请呵护孩子们的文化基因
- [ 08-06]校训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 [ 04-02]搭建沟通的文化桥梁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