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南京青奥会空气质量保障专家组公布了空气保障数据,整个8月份,江苏南京人比平时少吸了3764吨PM10和1750吨PM2.5,下降比例达到44%和36%。据了解,青奥期间空气质量“优良”等级预报准确率达到75%~80%。(见9月8日《现代快报》) 8月的清新空气,对南京市民来说可谓短暂而宝贵。伴随青奥会的闭幕,南京空气质量明显反弹,渐从优良转为污染,于是,市民们只能是悲怆地怀念起青奥时清新的空气。 其实,青奥期间的南京,空气质量并非一帆风顺,而是有过三次“危机”时刻,但最终“化险为夷”、把污染“苗头”压下去了。这样的成果,一是来自专家们准确的预报,从而有可能立即采取措施;二是来自“最严”甚至是“加强版”的管控措施,即动真格地对电力、建材、化工、交通等行业进行严格管制,如关停重污染行业以“限排”,以“限号”方式限制机动车出行数量等。可见,治理空气环境污染,完全是可以预测、预防的。 事实上,这也绝非是孤例。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期间,空气质量创10年来最好水平;2009年济南举办第十一届全运会前后,也是天高气爽,环境优美……于是,人们会诘问:一座城市的空气清新为何仅是局限于某个短暂的时间点,而非形成常态呢? 个中道理并不复杂,一座城市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城市形象或政绩,地方官员会将治理环境当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对待,往往会不惜代价全力以赴。但这种“运动式”治理,多是权宜之计,赛事一旦结束,在继续要蓝天白云还是GDP数字的选择中,官员们恐怕多是倾向后者。如此,赛事后空气质量强势反弹,便成为一种必然。 一声“怀念青奥时清新的空气”,是公众希望生活在蓝天白云下的吁求,也是对个别地方城市管理错位的无奈。“青奥时空气清新”显然不能止于怀念,而要想使之成为常态,最根本的,是须将“绿色政绩”纳入官员考核中,不再“唯GDP至上”。 |
相关阅读:
- [ 09-09]青奥会“空气保卫战”有何借鉴意义
- [ 08-22]埃博拉存在空气传播可能
- [ 06-05]空气不达标,问责须提速
- [ 03-28]令人迷惑的空气重污染应急响应
- [ 03-18]谁来“净化”空气净化器市场?
- [ 02-27]怀念那无需监测的空气
- [ 02-21]遭遇空气重污染,必须马上有应对
- [ 01-30]空气里充满“红包”的味道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