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孕妇”事件经过几天过山车式的发酵,“情节”彻底反转。日前,中国医师协会表示,正思考如何应对医疗纠纷中的虚假新闻,且已经向中国记协投诉涉虚假报道的记者。 在这场医患矛盾引发的“罗生门”中,当事媒体从介入报道到引发“全国首例中国医师协会投诉媒体记者案”,大多时间都处于尴尬的境地。而后续跟进报道的众多媒体,在逐渐还原事实经过、推动事件依法有序处理的同时,也一起挨了板子,被批“添油加醋”“哗众取宠”“背离事实”“业余外行”等。 这场舆论风波关涉到媒体信任危机,尽管无须“一人生病全家吃药”,但在医患纠纷不绝于耳的当下,媒体在类似事件如何站位,值得业界反思。 专业的人应做专业的事。在这场医患对抗中,先期介入的媒体,明显犯了报道失衡和失准的错误。这一定程度上误导了读者,激发了矛盾。这启示我们,在全媒体时代,尽管人人都可以成为“报道者”,但职业媒体人更应该剥离迷雾、还原事件、深挖成因,做专业的新闻。新闻从业者的业界良心,首要应体现在对真相的最大探寻和报道的专业深度上。 医患之间产生矛盾,不管是病人方还是医院方,都会竭力提供利于本方的证据。媒体在介入类似事件时,应坚持怀有一个基本的人文关怀,避免借用病人身体或经历做文章博取眼球,防止对医患矛盾“推波助澜”。对生命的充分尊重,对于新闻媒体而言,是必不可少的职业道德,也是守好理性报道闸门的防火墙。 医患纠纷发生后,媒体往往被民众寄予“拨正天平”的厚望,以推动相关官方正面回应群众质疑、妥善处理相关事件。“湘潭孕妇”事件发酵后,有媒体仍在一味地顺着首发媒体浅显地抛出疑问,而有的媒体已经在做深度的病理介绍等背景解读,避免先入为主。两相对比,在引导公众理性关注此事方面,二者产生的舆论效果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这说明,在医患纠纷报道中,媒体的职责应该是在维护公平正义的基础上,推动矛盾的调和与解决,避免悲剧重演。这是媒体的终极目的,而非挑起对抗、升级纷争、推入死结。 医患矛盾处置混乱无章的症结,早就被媒体反思得十分透彻,既有个别医护人员罔顾职业道德,也有大众缺乏基本医学常识,更有医患双方沟通不足、信息不对称、医学鉴定公信力不足等客观因素。但无论如何,新闻媒体所做的,不应是浅尝辄止、煽风点火,而应是站好位置,做连起医患双方信任的桥梁,推动国家和社会形成规范、成熟、合理的医患矛盾处置秩序。 |
相关阅读:
- [ 07-10]如何化解医院“见死不救”的冷漠
- [ 07-01]“2.4分钟看1个病人”问题不全在医生
- [ 07-01]“用心灵感受对方疾苦”
- [ 06-25]“32小时手术”能否消弭医患隔阂
- [ 06-12]以医院分级治疗给医患关系“减负”
- [ 04-29]纾解医患矛盾可从细节做起
- [ 04-21]警惕4S店的“医患矛盾”
- [ 03-24]不能板上钉钉,算不算好医生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151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