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18日通报了147件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件,集合了上周由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四风”案件。这也是该网站近期连续第二周发布“每周通报”。 因为这又是一次点名道姓曝光,所以使得媒体能够从不同角度对这些案件进行比对分析,包括挖掘出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副主任焦顺东的故事——一句“我抱的是我女同学,不是什么小姐”,让他曾一度成了网络红人。倘若没有点名道姓曝光,媒体和公众断不会将两件事联系在一起,也不会从147件案件中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起。公开曝光违纪人姓名、单位、职务职级、主要违纪事实和处理结果等内容,一方面让每一起案件更加有说服力,公众对此可以据实查证,媒体也可以进行深度报道;另一方面让典型案件更具威慑力,如此不留情面的曝光方式,无疑会增强通报的警示作用。这就是点名道姓曝光的威力所在,也是整肃“四风”的重要举措,更是强化监督的制度创新。 点名道姓曝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易,称其为“制度创新”并不为过。这种方式虽然深受公众欢迎,但长期以来流行的却是“不点名不道姓”——在公开批评或公开通报案件时,常常充斥着“某某部门”、“某某单位”、“某某领导”、“某某同志”等通用名称。这让许多人感到“不明觉厉”,不但使通报批评失去了原本的威慑力,而且有沦为形式主义的可能。究其原因,还在于不想公开亮丑、不敢动真碰硬、不愿直面问题。“不痛不痒不点名”明显有失批评通报应有的本色,既不利于克服“讲情面、和稀泥、当老好人”等消极现象,也不足以产生“红红脸、出出汗、排排毒”的批评效果。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特别强调大胆使用批评和自我批评有力武器,特别强调直面问题、揭短亮丑、动真碰硬。“不点名”式通报批评,本身就是“四风”的一种表现,理应成为过去式。 让人欣喜的是,点名道姓曝光正在逐渐成为常态。去年12月27日,中央纪委下发《关于加强监督执纪问责确保务实节俭过节的通知》,强调要严肃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违纪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点名道姓通报曝光。今年1月15日,中纪委十八届三次全会通过的公报,正式写入“加大执纪检查力度,及时查处违纪违规行为,点名道姓通报曝光”的内容。自此之后,从中央到地方,开始越来越多地选择点名道姓曝光。以这样的方式进行通报,既是对中央政策的严格执行,也是以“零容忍”态度整肃“四风”的体现。反“四风”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既要重视“惩”也要重视“防”。靠什么防?首当其冲的就是增强制度的威慑力,而“点名道姓”毫无疑问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截至7月底,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51600起,67679人受到处理,18365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再次证明反“四风”不走过场、不留死角、动真格、见实效。不过,我们必须对不良作风的长期性、顽固性、反复性保持清醒认识,要扭住“四风”不放,把中央“八项规定”落到实处。要使党风政风持续向好的方向转变,一要坚持常抓不懈,二要重视制度创新,其中就包括建立点名道姓曝光常态化制度,发挥党内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坚决遏制各种顶风违纪现象的发生,逐渐形成有力震慑的氛围。 |
相关阅读:
- [ 08-06]官媒曝光郭美美不存在“未审先判”
- [ 08-01]以点名曝光遏制小官大贪冲动
- [ 07-29]八卦曝光约等于新戏上马
- [ 07-28]不曝光的“曝光台”应多些大数据思维
- [ 07-25]曝光电梯“撒尿女”让文明“受伤”
- [ 07-25]曝光不文明行为别殃及隐私
- [ 07-21]“馋官”不能靠“喝出病”来曝光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