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经济“新常态” 国人寻常心

2014-08-11 07:22:48 鲁  宁 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林锦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本周二至本周四,《人民日报》结合经济半年报,对中国经济呈现的“新常态”连发三篇解释性评论。

“新常态”一词,今年5月首次出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的表述中。上月29日习总书记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再次提及“新常态”,他提出要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把脉发展新变化,顺应发展新阶段,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人民日报》就经济“新常态”所作的解释性评论,更多着墨于宏观表述。在微观层面,也即在民间层面尤其是企业界层面,对去年以来特别是今年以来生活生产所呈现的新变化之感悟,虽未必能概括出和提炼到“新常态”之经济术语之层面,但对变化却也感同身受,触手可摸。

“新常态”首先表现为人们看待经济增长数据的心态之变。去年之前的前十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速9.7%,去年至今若以季度作为观察坐标,中国经济连续6个季度的增幅始终在7.5%左右上下波动。尤其是经历了今年前两个季度的波动,人们对中国经济开始步入中速增长阶段,从观念到情感已逐步接受。

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幅7.4%,再据昨天起陆续公布的7月份数据作趋势判断,今年实现7.5%左右的经济增幅当不成问题。进入本周,中国经济“十年增量积累相当于打造三个英国”的说法在网络上流行,这不是调侃博笑的段子,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由于中国经济体量越来越大,从现在起到2020年,只要保持年均7%左右的经济增幅,我们还将再打造出三个英国来。

若说如此比喻尚显抽象,不妨改用另一个比喻——若今年经济实现7%以上的增幅,年度新增经济总量即可达到5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1994年中国经济之年度总量。如此这般,人们当然不必再过分纠结于经济增速,而要更加在意经济增长的质量。这为结构调整、消解前30年粗放式高速发展带来的各种经济疾患,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民意氛围。

调整仍然艰难,升级已成大势。分析今年前两个季度数据,消费贡献超过投资贡献约4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继续领跑制造业增加值占比,经济增长开始摆脱单一的投资依赖,消费、投资、外贸结构向趋于合理转变,在淘汰“三高”和过剩产能力度空前的前置因素下,国内就业岗位不减反增,上半年已实现全年就业目标近七成。

调整带来了一系列多年求之不得的新变化:

“稳增长”理路和方法出现了“双变”。针对调整伴随的强烈阵痛和经济下行压力,中国放弃了沿用多年、数度轮回的强刺激做法,由过去的总量调控改为区间调控,投资方式由“大水漫灌”改为“喷灌”、“滴灌”;投资投向由以往的粗放式“面投”改为精准式“定投”;投资更加注重向补齐城乡基础设施等民生短板倾斜。

外贸提质增效势头强健。今年以来单看数据,除了昨天公布的7月份外贸增幅达到14.5%,其余6个月外贸增幅十分难堪。然而,由于“面投”改为了“定投”,国内钢铁、水泥等高能耗产品需求大幅压缩,拉动国际市场基础原材料价格大幅走低。全球铁矿石约六成出口中国,价格年年暴涨,但今年上半年价格跌幅达14.3%,为中国进口节约了大量“冤枉钱”,还为稳定国内外物价做出了“另类贡献”,继而又为国内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开拓新的使力空间。如果把国际大宗生产资料普遍降价因素考虑进去,中国进口增幅着实不低。

政府自我改革带动简政放权,成为“新常态”之新亮点。减掉和下放了多少审批先不说,还有多少审批该削减取消也不言,单单品味一组数据就颇让人感慨:今年上半年,全国新登记注册各类企业593万户,增幅16.71%,增速同比提高8.41个百分点,实乃多年所未闻。

经济“新常态”既是中央对经济运行新态势的重大战略判断,亦是当下及今年一个时期中国经济运营的新特点。概言之,除去中央宏观决策因素之后,在微观层面,“新常态”由改革释放动力、结构调整释放助力、民生改善释放潜力共同促成。当前的问题和对未来的期许是,以上“三力”远未充分释放,经济“新常态” 远未成型,国人寻常心也将随前二者的继续改观而巩固。

鲁宁(上海 学者)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