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必须“拉直”扭曲的“投资环境观”

2014-08-07 08:21:31 冯慧文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责任编辑:林锦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如果为了“亲商”而不惜放松安全、环保标准,不惜放松监管与执法,不惜损害劳工利益,那样的投资环境必然是扭曲的、畸形的,也是不可持续的。】

昆山特别重大爆炸事故发生后,媒体纷纷聚焦这个多年蝉联全国百强县份之首的明星城市。忽然间,原本认知无疑的“经济优等生”,呈现出更复杂的一面,耀眼GDP背后隐藏的各种代价,渐次引起反思和追问。

不过,昆山“炸”出的问题,绝不只是昆山一地的问题。

解决中国的问题最终要靠发展,各地争当“经济优等生”也无可置疑。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追求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生产总值,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但一些地方,由于发展观与政绩观的偏差,忘记了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为追求亮丽的经济成绩单不惜代价。这种不惜代价,最典型地体现在对“良好投资环境”的认识上。一些地方,招商引资口号毫不讳言“来投资我们的老板是亲人,影响投资环境的是罪人”;“老板怎么安心怎么办”“老板怎么开心怎么办”“老板怎么舒心怎么办”。

经济的繁荣当然与投资环境密不可分,只让老板安心与开心,真的是值得营造的“投资环境”么?无论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都表明,真正良好的、靠得住的投资环境,是严格、公正的法治环境,是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健康的人文环境,是廉洁高效的公共治理,是良好的公共服务,是劳资和谐。如果为了“亲商”而不惜放松安全、环保标准,不惜放松监管与执法,不惜损害劳工利益,那样的投资环境必然是扭曲的、畸形的,也是不可持续的。各种“放松”与损害,固然能引来会下蛋的母鸡,能交出漂亮的GDP成绩单,但被娇惯了的母鸡也会蜕变成闯祸的“乌鸦”,埋下各种隐患。

那句“影响投资环境的是罪人”该如何理解?在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眼中,如果严格执行节能减排标准,给违规企业开出“环保罚单”,可能也算是影响投资环境;同样,一丝不苟地执行监管制度,要求存在安全隐患的企业限期整改,可能也会被当成阻碍经济发展的“罪人”;相反,在各个环节不讲原则地讨好投资者,给问题企业开绿灯,才会被认为是在创造良好投资环境。

正是在这种扭曲的投资和发展理念下,地方政府将经济的繁荣建立在一种注定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上——为了GDP,不计自然、社会与人文代价,无限度地缩减工人的劳动福利和培训成本,甚至为了节省开支而在必要的安全设备上缺斤短两。因为要不择手段地追逐GDP,在创造投资环境时失去理性、刻意迎合,最终又吸引来更多“带病企业”。

在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潮中,如果对投资环境的认知不与时俱进,如果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理念不牢固树立,已经富起来的“经济优等生”们,前景不可乐观。例如,可转化为工业建设用地的土地正日趋紧张,一旦土地短缺,按照目前的引资路径,新的投资将无法进入;原有产业也难以扩大,经济增速不可避免将遇回落;依赖廉价劳动力,社会管理成本和用工成本都迅速上升;对外商的优惠政策力度逐步减少,出口退税减少,企业所得税优惠减少;区位优势也相对下降,后发地区的竞争力明显提高,产业转移压力增加。

最值得警醒的是,地方政府对投资环境的扭曲认知,其实是在给地方经济的未来绑上了一枚不知何时就会突然引爆的炸弹。例如,由于缺乏适当的安全教育、劳动保护和治疗措施,尘肺病的阴影笼罩在制造业之中,许多年轻人已不愿意继续从事此类行业;又如,因劳动强度大、劳动管理制度不合理等原因引起的劳动者心理问题,引发各种极端事件,也给社会稳定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如果仍然保持旧有的发展模式,以追求经济利益为城市发展的唯一衡量标准,以低端制造业为经济发展引擎,势必给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危害。

不仅如此,由于一些“经济优等生”常被其他地区当作榜样,在经济后发地区向他们“取经”的过程中,一些不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对投资环境的畸形认知,恐怕也会被照搬,这无疑是非常危险的。

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中央提出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次昆山事故的教训,各地都应反思和铭记,尤其那些曾经靠不可持续的路径模式赢得发展先机的地方,更应壮士断腕,抛弃畸形发展理念,坚决“拉直”扭曲的“投资环境观”,在转方式、调结构上带好头。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