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制度改革意见的出台,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并轨,意味着长期封堵在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那座巨大的墙,将被正式推倒。这堵墙的推倒,是否意味着农村居民会大规模涌向城市呢?广大农民会不会放弃手中的土地,以此来换取一份象征着城市人“身份”的城市居民证呢? 据报道,四年前中国社科院曾经进行过一个调查,参与调查的人数也近11万人,但是,调查的结果却有点出人意料。70后、60后农民工不愿转变为非农户口的为80%;而80后不愿转变为非农户口则为75%,同时加了一个条件,如果要交回承包地才能转户口,不愿转变为非农户口则高达90%。 户籍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农民进城,让农村的土地流转起来,让千家万户种地变成集中耕种,以此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提高粮食等农作物的产量以及降低生产成本、减轻管理压力。然而,九成农民不愿用土地换户口的想法,显然会影响到户籍制度改革的效率。 为什么一直被认为对农民很具吸引力的非农业户口,突然变得毫无吸引力了呢?难道广大农民的理念真的已经转变到不愿进城成为城市人了吗?显然,这是无法用是或者不是来回答的问题。 就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真正在家务农的农民已经相当少。特别是中青年农民,基本都到了城市、到了家乡之外。也就是说,进城工作仍然是广大农民的首选。关键在于,让他们用土地换户口,这就需要好好地算算账了。因为,对广大农民来说,不管土地的收益如何,也不管他们是否会在土地上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只要土地还在自己手中,围绕土地的权利就不会从他们的手里轻易消失。即便在城市务工享受不到平等的权利,有土地这份权利作保证,还能使他们与城市居民有一个可以比较的空间和平台。如果土地也失去了,而进城以后应享受的权利享受不到,或享受不平等,那么,他们作为公民的权利也就会失去很多。 一些农民不愿轻易用土地换户口,说白了,就是在算权利账,算户口带来的权利能否与土地产生的权利相对应,甚至更高。否则,就会坚持保留土地,到城市打工的理念,那么户籍改革也就难以有效地向前推进。 事实也是如此,这些不愿选择转为非农业户口的农民,大多都是在城市务工的人员,他们在城市务工过程中,已经充分感受到了权利不平等带来的精神压力和生活压力,感受到一旦失去土地后可能带来的心理恐惧。因为,只要土地在手,哪怕城市不再需要自己了,自己不喜欢城市了,也可以选择回到土地上去,去充分享受土地带来的权利和快乐。 这也意味着,在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要想让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地用土地换户口,从而推动城镇化进程,提高中国的城市化率,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要实现权利的均等化,让失去土地的农民不至于成为二等公民,不成为城市的边缘人口。而这,恰恰是目前城镇化过程中的最大难点,也是最大薄弱点。一些地方为了腾出建设和开发用地而实施的所谓新型城镇化,绝大多数都没有能够有效保障失地农民的权利。凡是失去土地的农民,都是名下的资产大幅增加了,生活水平与质量却大大降低了,从而形成了畸形的小康标准。亦即资产已经达到小康甚至现代化水平,而生活却由原来的小康退回到了温饱。原因是,这些地方并没有在让农民交出土地的同时,给农民足够的就业空间或社会保障。尤其是年龄较大的农民,基本都返回到了温饱甚至贫穷状态。 这对广大农民来说,无疑是一个很不好的导向、很不好的示范。自然,他们在考虑用土地换户口问题上,就不可能不认真、细致地算好权利账,把失去土地以后的风险和困难想得更多一些。 更重要的是,在农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环境不断改善的大背景下,即便在农村生活,质量和水平也未必比在城市差。更何况,城市的下岗和失业状况也比较严重,给他们的启迪和影响也很大。与其拿土地换户口自断后路,不如拿着土地到城市务工或生活,城市的权利少一点,农村的权利则有保障。这就给了城市决策者一个严峻的课题:如何在推进户籍改革的同时,让失去土地的农民能够在权利上充分平等,以此来消除广大农民的顾虑。 户籍改革的路很长,远不只是户口并轨那么简单。 谭浩俊(江苏 职员) |
相关阅读:
- [ 08-01]破除壁垒让人民自由迁徙
- [ 08-01]让农民工有序融入城市
- [ 08-01]深化户籍改革 实现城乡自由流动
- [ 08-01]深水区户改尤须“探水情”
- [ 08-01]以户籍改革撬动流动人口难题
- [ 07-31]租房落户,特大城市瘦不了身也健不了体
- [ 07-31]深化户籍改革 实现城乡自由流动
- [ 07-31]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是利益分配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151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