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 | 福建 | 时评 | 大学城 | 台海 | 娱乐 | 体育 |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网事 | 福州 | 厦门 | 莆田 | 泉州 | 漳州 | 龙岩 | 宁德 | 南平 | 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西岸时评>时政观察> 正文

“国礼”传播“百姓故事” 塑造文明可亲中国形象

2014-07-23 09:47:50王鸿刚来源:广州日报责任编辑:林雯晶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习近平主席此次访问拉美期间,向东道主赠送的“国礼”之中,有几套影视作品格外引人注目,其中包括国人们甚为熟悉的由赵宝刚执导的《北京青年》、《老有所依》以及滕华涛执导的《失恋三十三天》等。这些讲述当代中国社会状态和青年一代事业观、家庭观、爱情观的“百姓故事”,之所以入选“国礼”,成为“国家品牌”和“国家名片”,既体现了当今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新趋势,更体现了新时期中国主动塑造国家形象的深刻用意。

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早已有之。但在很长时间内,由于多种原因,这种交流一直存在传统内容多而现代素材少、宏大叙事多而百姓故事少、政治意味多而感性内涵少的特点,反映当代中国精神面貌和日常生活的文化产品数量不多,载体不够丰富,对外部世界的吸引力和感化力明显不足,与我国快速提升的步调和助推国家利益拓展的需要很不相称。相比之下,美国等西方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在这方面都大踏步走在了前面,既通过文化产品的输出获取了经济利益,也提升了本国的知名度和软实力。中国这种对外文化交流不足的结果是,外部世界对当代中国到底有着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道德信念和价值判断以及世界构想,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猜测和误解。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互动日益频繁的今天,文化交流不仅成为各国经贸合作和政治交往的自然延伸,更是各国之间增进信任、亲密相处的催化剂和润滑剂。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综合实力快速壮大、国家利益全面拓展、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的东方大国而言,如何利用同外部世界的文化交流,消除自身的神秘感,缓解其他国家本不应有的疑虑和恐惧,向国际社会展示一个现代大国应有的国家形象,显得格外必要。通过文化交流塑造国家形象,既有助于进一步拉近中国同各国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也是提升自身作为世界级大国的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毫无疑问应成为新时期中国对外战略的重要内容。

我们看到,目前“人文交流”已经同经济合作、政治对话并列为我国外交三大支柱,足见对人文交流的重视程度。而除了“人”的交流之外,“文”的交流同样大有文章可做。随着中国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快速提升,社会层面的文化自觉越来越高,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条件日趋成熟。此次习主席赠送拉美友人的讲述中国“百姓故事”的影视作品,虽还只是礼物而非在当地展播,却是一个明确的信号,预示着文化产品走出去将很快成为潮流。

既然大有可为,就应积极作为。着眼未来,我们应在宏观指导下,注重用好市场化手段,进一步改进表达方式,优化表达手段,丰富表达载体,推动中国更多现代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通过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的百姓故事,展示中国作为“文明型国家”的特有底蕴,凸显融汇古今、贯通中西、自信谦和、多元和谐、和蔼可亲的文化品质。不仅补足对外文化交流这块短板,更将其塑造为新时期中国对外战略的重要优势。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
心情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