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 | 福建 | 时评 | 大学城 | 台海 | 娱乐 | 体育 |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网事 | 福州 | 厦门 | 莆田 | 泉州 | 漳州 | 龙岩 | 宁德 | 南平 | 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西岸时评>教育讲堂> 正文

谁造就了“考霸”的执著?

2014-07-21 07:00:00范子军来源:长江日报责任编辑:林锦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钦州二中近日被网友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30多岁的吴善柳今年在该校参加高考,夺取了钦州市理科状元,现被清华大学录取。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他曾辗转多所学校参加高考,并几次考上重点大学,但连2011年考上北京大学都没有去读。网友称他是“高考专业户”,并指责这样做会导致另一名考生失去就读名校的机会。(7月18日南国早报)

十次高考发挥得都很正常,无疑表明这位“考霸”功底的确深厚,可他何以选择年复一年的复读、高考?难道高考成瘾患上了“嗜考症”?从成才、事业和家庭等角度来考量,也应该走正常的求学就业“路线”吧?十多年的高考路,即使是富足家庭,复读、生活费用也是个不小的负担,仅从算经济账角度也不该如此折腾吧?

秘密或许恰恰就在这里,“考霸”是否已经把参加高考当成了一种“职业”,或许说赚钱、谋生的手段。事实上,一些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及学校,往往都会给高考状元或者成绩突出考生奖励,由此催生了各地的“高考专业户”,比如,安徽一考生考上一回上海交通大学、两回北京大学、两回清华大学,虽然都没有去读,获得的奖励就有80多万元,金钱奖励诱惑的说法显然不无道理。

虽不排除个别人有“独特”的追求,但职业“考霸”的存在,客观上让别人少了上名校的机会,挤占了有限的社会资源,显得很“不厚道”。不过,某种意义上说,“考霸”不过是枚“棋子”而已。按照高考通行的规则,不服从自己所填报志愿高校的录取,不只影响当年录取,而且今后的复读、参考还受到限制,当地有关部门为什么长期给“考霸”开绿灯?其中有没有官员追逐“状元政绩”,学校追求“状元效应”作怪,都值得质疑。

职业“考霸”的存在,显然不应该是教育的目的和结果。“锦上添花”式奖励高考状元做法,长期以来就饱受争议,呼吁将有限的政策资源更多地向扶助困难群体学生倾斜。相应的,修正、完善复读制度和录取规则,铲除“高考专业户”赖以滋生的制度土壤,让地方和学校不再能借助“考霸模式”追名逐利,才能更好地确保高考公平。

□ 范子军(江苏 职员)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