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地铁调价征民意应更有“技术含量”

2014-07-14 08:53:30 姚  遥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3版  责任编辑:林锦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征求民意是为了解公众的不同心声,要想更好地为决策提供民意基础,应有更好的技术设计。】

要解决公共决策中的公众参与不足的问题,公开征求民意和举办听证会是提高政府决策透明度的有效手段,也能更好地凝聚社会共识。近日,北京市发改委针对公交地铁票制票价调整事宜,公开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这是北京首次在价格方案形成前公开听取社会意见,也是首次在方案制定前公开相关重要信息。然而,仅从本次征求意见的技术角度而言,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为更好地征求公众意见,北京市发改委公布了公交地铁经营状况的相关素材。我仔细阅读了相关素材,虽然内容很清晰,但我对其中一些数据该如何解读却比较困扰。在我看来,地铁的定价,既可以是主观的,也可以是客观的——如果地铁价格以乘客的心理满意度为基准,那么金额就应是所有人心中的那个数字;而如果以客观定价为基准,则需要考虑是以福利原则为主,还是以市场为主导。如果以福利为主,那么不仅需要公开公交地铁的经营状况,还需要讲清楚北京市政府能承受的补贴额度、补贴范围,以及可以成为福利的价格范围。如果以市场为主,则需要全面地分析目前公交地铁的运营状态,并提供一般性定价策略。

以此判断,北京市发改委现在所给的素材资料虽然比较详尽,但对于做出具体判断略显不足。由于可以思考的方向过于开放,再加上公众本身的能力与兴趣各异,已经可以看到的是,本次征求民意的过程,收到了各种基于不同理由而发出的五花八门的声音。这对于最后综合各方民意的工作,势必会带来极大的困难。

虽然征求民意的环节就是了解公众不同心声的过程,但要想更好地为决策提供民意基础,征求意见也应有更好的技术设计,以便有效地汇集公众的意见。

从国外的成熟做法而言,如果议题非常复杂,争议非常大,没有明显的决策方向,而公众也对这个问题还没有特别明晰的看法时,往往需要以类似于开放空间的形式来征求公众意见。其具体做法是,将尽可能多的人群聚集到一起,让不同的人群尽量表达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需求、困境和思考。然后,在会议主持人的协助下,不同的人群在杂乱的信息和诉求中,通过互相之间的解释和探讨,逐步理清自己的想法,看清与其他人之间的观点差异,并最终凝聚相关的共识。

但这样的做法,在国外一般是在小范围的社区或者市镇范围内举行。如果像北京这样有数千万人口的庞大城市,要制定一个涉及每年十几亿人次利益的方案,使用这样的做法,在实践中显然存在相当的难度。但是,方法总比问题多,北京公交地铁票制票价调整虽不适合使用直接见面讨论问题的方式,但也有另外的技术处理方案,那就是提前发布不同专家的意见稿。

本次北京市发改委的做法是先听取公众意见,然后再形成专家意见稿。这样的操作流程,会将大部分的压力集中在意见收集和汇总部门。如果数据量太大,必然极大地增加处理意见的压力。相反,提前发布专家意见稿,由专家分别听取公众的意见,同时专家站在不同的立场与角度提出具有专业性的解决方案,再将代表不同解决思路的方案摆出来,然后进一步就这些方案听取公众意见,效果更好。这样做的好处在于,经过专家调研和梳理之后的意见稿,已经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操作性,而接下来不同利益群体的公众选择最能代表自己一方利益的方案,然后针对已有的方案发表更进一步的修改意见,更有助于完善相关建议稿。

当然,如果不想公众过多地受到专家意见的引导,那么,所需要做的就是往回倒退几步,即大致给出一个指导范围,以便于有的放矢地集中意见。毕竟,让完全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平时也不太关注相关议题、对此没有深入思考的公众来漫谈,信息量虽然会很丰富,却不利于为决策提供具体而清晰的指导。然而,公众是会用脚来投票的,如果提前发布不同专家的意见稿,他们能从给出的方向中看出能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一种方向,如此有引导性地在不同渠道下分流公众的意见,反而有助于更好地聚焦、凝聚共识。

正因如此,对于北京市发改委就公交地铁票制票价调整的问题面向公众征求意见的举措,在扩大公众参与方面值得积极地肯定。但是,仅从具体的技术角度而言,提高公众参与的质量,使之真正为公共决策提供有效的指导方面,还有可以进一步改进的空间。在未来的决策过程中,能否看到更好的征求公众意见的方案,我们拭目以待。

姚遥(法律学者)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