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经济水平整体提升,学生又多为独生子女,一些学生既不能体谅寒门子弟之苦,对洒香水式的助学金亦不甚惜。只是苦了那些真正需要钱的人。】 近日,媒体调查发现河北众多高校存在将各类奖学金、助学金抽头用于班费,或统一申领后全班平均分发,助学金分发标准过于随意甚至直接“以貌取人”,或者挪作他用等众多乱象。 拿到奖学金是“名利双收”的好事,朋友乘机斩上“温柔一刀”,本不是什么大事。因为中国的人情世故,本系于此。如何妥善处理,也算是走上社会前的历练之一种。助学金则要敏感一些,知趣者或真朋友,固会谨慎以对;如果肆意“敲诈”,也会招人非议。以上情形,过来人多少都有所体会。但何以会不知不觉间,由“个案”而衍变为普遍的“乱象”呢? 笔者一直身在高校,尽管与河北或有地区差异,但情形估计相差不致太大。 并轨之后,奖、助学金力度本已加大,加上社会团体或个人设立的各类基金,目前奖、助学金(尤其是助学金)颇为富余(不同地区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助学金却是需要全部发掉的,否则往后可能会核减——这种尴尬类似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而助学金按时下规定,是统一标准发放的——平均之后的额度,对贫寒者系杯水车薪,而其他人甚且不屑一顾。于是,管理者(如辅导员)发放不免会失之轻慢,也少细核学生条件之动力。 轻慢的情绪会传染。现在经济水平整体提升,学生又多为独生子女,一些学生既不能体谅寒门子弟之苦,对洒香水式的助学金亦不甚惜。至于奖学金,则本是可以“分享”的好事。由此,形成平分或抽头的“多数人的民主”也就不足为怪(新闻没有揭示主张究竟来自老师还是学生。据我看,后者的可能性要大一些)。而奖学金或助学金的真正主人,由于羞怯或碍于情面,往往只能逆来顺受。只是苦了那些真正需要钱的人。 个人看来,解决之道,一是细化贫困的标准,建立助学金分级评定制度,建立贫困生档案库,宁缺毋滥,好钢用在刀刃上;二是从辅导员抓起,要求树立良好班风,及时遏制学生的不良风气;三是要建立相关审查抽查的制度,对冒领滥发或挪用现象,严肃处理,确立制度的威严。 大学是一个微型的社会,不良现象的蔓延,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奖、助学金不是大锅饭,公平、合理发放,才能真正发挥激励和帮扶作用。 本报特约评论员 刘志权 |
相关阅读:
- [ 05-05]“无法按时毕业”怎压弯学生的腰?
- [ 02-14]助学金发放不能成黑箱
- [ 12-26]助学金抵扣学费折射职业学校发展之艰
- [ 10-21]警惕“奇葩校规”背后的“懒政”思维
- [ 10-17]贫困生演讲:公平追求还是公开羞辱?
- [ 10-17]“比穷”演讲无视贫困生尊严
- [ 01-08]助学金“被请客”贫困生伤不起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