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重拳频频出击,“苍蝇”“老虎”纷纷落马……我们在拍手称快的同时,也不能不为一些官员误入歧途而扼腕。毕竟,培养一个干部很不容易。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国家培养一个领导干部比培养一个飞行员的花费要多得多,而更多的还是我们倾注的精神和精力。可见,干部培养不仅要算经济账,还要算算政治账、社会账、民意账。 我国古来就有“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的说法。就干部成长规律而言,一个干部从崭露头角、脱颖而出到独当一面、主政一方,既需要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下锤炼意志、砥砺品质,也需要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开阔眼界、提高本领。组织上把干部安排在某一个岗位,既为干部增长才干创造了条件,也为干部施展才华搭建了舞台。但是,如果干部一着不慎,组织的投入就将毁于一旦。从经济学的角度说,组织上培养一名干部走上领导岗位,承担着很大的机会成本。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干部成长需要在社会实践中长时间历练。社会是个大课堂,却并不能像自然科学和工程学那样人为制造相似环境进行实验。领导干部作决策、定方案、出点子,动用的不是实验室里的仪器设备和小白鼠,而是实实在在的人力物力和社会资源。干部能力的增强、水平的提高、经验的积累,很大程度上是以各种社会成本的消耗为代价的。如果干部因为决策失误甚至胡作非为造成损失,社会还要付出更大的成本来埋单。 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真心拥护,是最重要的执政资源。在群众眼中,干部就是党和政府的代表。干部干得好,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支持就会多一分;干得不好,甚至滑向腐化堕落的深渊,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就会在群众心里减一分。从这个角度看,干部培养的支出清单中,不能不列入民意成本这一项。 由此看来,培养一名干部殊为不易。各级领导干部应当时刻铭记这种不容易,以居官无私、夙夜在公为念。要懂得,一个干部从起步到成熟,凝结了组织、社会、人民的殷切期望和大量投入。可以说,组织、社会和人民永远都是领导干部的“债权人”。知恩图报,在私是人品,在公是官德。各级干部都应老老实实地把自己放在“债务人”的位置上,无论是作决策还是干事情,都懂得珍惜民力、慎思笃行,不能好大喜功、好高骛远,做“三拍干部”。更不能慷民力之慨,谋一己之私,用党和人民的利益“交学费”。唯有克己奉公、忠于职守,做出响当当、实打实的业绩,才能回报组织、社会和人民对自己的培养。 “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为官从政,涵养一种廉耻感和感恩心,时时算算自己花去的“培养成本”,以此为自我约束、自我警醒的“紧箍咒”,而不是作为自我放纵、自我开脱的“护身符”。那么,各级干部就能守得住底线,干净地干事。 |
相关阅读:
- [ 06-17]“大数据反腐”不能牵强附会
- [ 06-17]还有多少“小官巨贪”在潜伏
- [ 06-16]一个一个打破反腐的“禁区”神话
- [ 06-11]53名厅局级被处理倒逼反腐之路出“新招”
- [ 06-10]反腐无禁区,退休非“保票”
- [ 05-30]整治裸官何必如此“困惑”
- [ 05-29]反腐败不能依靠家庭“纪委书记”
- [ 05-29]“反腐规律”失效凸显铁律回归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