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调查北京10家设有产科的医院,其中9家医院均明确表示,产妇必须购买由医院提供的“待产包”,拒绝产妇自带新生儿衣物进产房。大部分医院购进待产包不从医院走账,有些医院和采购方还被指以虚开票据的方式,获取提成。而部分医院提供的待产包厂商,其厂址留守人员却否认生产。而对于待产包的监管,目前也属于“真空地带”。(5月5日《新京报》) 待产包既不属于药品,也非医疗器械,医院哪里来的经营权,更谈不上强制销售。医院的小卖部或者院中店或多或少与院方的某些人士或者科室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营待产包又该如何进行监管? 从商品的流通角度来看,相关医药公司是否具备配送待产包的资质,即便有资质审批,也应该严格参照药品或器械的流通程序进行销售。相关医院收回扣拿差价,成为强制产妇购买“待产包”的主因,所谓“为保证产房的无菌环境”之类的理由怎能服众呢? 近年来,事关产科医护人员顺带销售婴幼儿奶粉、保健品的等新闻不断被曝光。据了解,在海口,妇产科医生推销一袋400克、价格不到30元的美赞臣爱力大婴幼儿奶粉能得到大约5元人民币的提成,而医生自己购买则可优惠一半价格。相对于奶粉卫生等部门至少还有个《母乳代用品销售管理办法》出台,其中就明确规定生产者、销售者不得向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孕妇、婴儿家庭赠送产品、样品;减价销售产品;以推销为目的,向医疗卫生保健机构有条件地提供设备、资金、资料等等。然而,待产包却成了监管的空白,不得不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目前,各医院待产包价格、内容差异大,生产厂家过于“神秘”等不正常现象,除了医院方面存在利益的驱使之外,卫生、工商、物价等部门则存在严重失职行为。其一,对待产包的属性应进行明确界定,在其价格无定论、产品包装无行业标准的现状下,只能给一些人带来“浑水摸鱼”的牟利机会;其二,就算待产包属于处于模凌两可的尬尴商品,对相关医院的强制销售和拿回扣利差的违规行为,卫生部门不可漠视;其三,小卖部和院中店虽然给病患带来一定的便利,却总成为衔接“灰色利益”的纽带,没有监管,哪里来的放心合格产品的出入呢?对这点,工商、物价部门是否可以主动介入呢? 如此看来,连生产厂家都如此“神秘”的商品,医院强制销售的理由非常的牵强。如果生产资质都存在违规现象,那医院又如何保障产妇的利益,又何来底气保证产房的无菌环境?“待产包”的猫腻谁来彻查?首当其冲,承担医院管理职责的卫生部门不能听之任之,不查处院方的违规现象,怎么保证产妇和婴幼儿的的利益,工商、物价等部门的监管更不能被动式的管理,一切都得有标准、规范管理,才能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
相关阅读:
- [ 05-06]岂可打着医学的旗号强卖“待产包”
- [ 09-21]“待产包养医”再见证补偿机制混乱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151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