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购的发展,在淘宝网以及其他网络交易平台上,出现大量“刷单军团”,人数少则数千人,多的可达上万人。经过他们的“点击”,虚拟出来的高销量和“好评”出现在了一些网店的网页上。“刷单”已经形成了一个地下产业。最终被蒙蔽的,只有消费者。(4月28日《新京报》) 从表面看,网购“刷单”产业,造就了成千上万个月入万元的“刷单族”,也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更多的机会。殊不知,“刷单”却“刷”出了网店虚假的销售业绩,也“刷”出了对网店经营的监管漏洞。 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网店雇人“刷单”,等于聘用评论师进行虚假的评论,属于虚假宣传行为,违反了自愿、平等、公平、诚信的原则,其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等。再者,“刷单”已成一种地下产业,不仅推高了网购成本,而且误导了消费者的选择和判断。特别是,采取欺骗手段“刷单”促销,属于一种不当竞争,损害一些正规商品和网店的利益事小,扰乱正常的网购市场秩序事大。 因此,对于网购“刷单”乱象,不能放任不管。尽管淘宝网客服人员称“我们对刷单是零容忍”,淘宝网创始人也表示“打假不会手软”;尽管淘宝网针对“刷单”进行过多次打击,并开展过大规模的“整治虚假交易行为专项行动”,但“刷单”乱象却愈演愈烈。可见,寄望于淘宝网打击“刷单”行为,无异于奢望家长重罚自己的孩子。 也就是说,遏制网购“刷单”,尚须监管“刷屏”。这就要求工商等相关管理部门,应借鉴公安部门组建“网络警察”的做法,设置专门的网上工商管理机构,配备专职执法人员,对网购行为实施专项管理,全程监控,发现“异常交易”情况,及时介入。比如,对于“刷单”行为,首先对涉事网店的网页进行“屏蔽”,对虚拟出来的高销量和“好评”进行“清空”;特别是,对于违规“刷单”的网店,轻则实施经济重罚,并在网上公开曝光,重则责令其退出网购市场,永远限制进入。 |
相关阅读:
- [ 04-17]城市管理需要互联网思维
- [ 03-31]“人人快递”风险应可控
- [ 03-18]如何看待网购后悔权?
- [ 03-14]网购“后悔权”入“法”不如入“规”
- [ 03-13]要想不挨刀,就得亮出“剑”
- [ 02-24]网购火车票核验身份信息背后的安全思考
- [ 02-19]互联网给传统邮政刮凉风
- [ 02-17]网购有了护身符,我们做好准备了吗?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151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