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印发纲要,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进入教材和课堂,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4月3日《中国新闻出版报》) 在中央空前重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背景下,此举是一个值得期待的硬措施。但是,只让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教材和课堂是远远不够的。笔者以为: “进大脑”是关键。要落实好教育部纲要,当务之急是缺乏传统文化师资,虽然会有一批教师转岗和兼职从事传统文化教学,但这不是一门简单的知识性传播,而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对多数教育系统的领导和教师而言,本应经过系统学习和专业熏陶,传授人如果没有被传统文化真正武装,即使有好的教材,到了课堂,也难以达到目的,很有可能会是增加一门应试教育的课程。 “进家庭”是保障。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塑造学生的人格,除非已经上了大学,其他孩子多数时间生活在家庭里,如果学校教的是传统文化,回到家里却没有相同的文化环境与价值追求,课堂教育肯定会大打折扣。现在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祖父母都是传统文化的缺课者,上两辈人都有“扫盲”的必要。要借当前重提家风家教之际,倡导三代人“同学”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保证孩子们人格的健康成长。 “进社会”是基础。一国学老师语重心长地对学员们讲:“学习传统文化,没有下课的时候。”其意思很明确,学习传统文化重在实践,而践行传统文化,主要是在课堂外的社会生活中。当我们学习了“慎终追远”的教诲,家长和社会就应该给孩子们创造祭祀先祖、祭奠先烈的条件,而清明节,正是学生体验这一文化的最好时机。推而广之,如果整个社会能够很好地弘扬传统文化,课堂的东西就很容易与社会接轨,又反过来会促进课堂教育。 其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除中国大陆之外的周边许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其他华人社会都有比我们丰厚的积淀,众多海外孔子学院,更是让许多异邦朋友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大陆从学校开始进行系统恢复,已是时不我待。但单兵突进,有可能事倍功半,确有必要从国家层面尽早进行立体部署。 |
相关阅读:
- [ 03-06]“韩剧传统文化论”带来怎样的反思
- [ 12-20]四六级考试担不起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
- [ 12-05]中国式烂片缘起传统文化的丢失?
- [ 05-03]背诗免票:一股传统文化的清风
- [ 11-07]传统文化:进课堂更要落地生根
- [ 11-06]只学不考试也未必就能够学好传统文化
- [ 09-18]炒作“传统文化”需求何在
- [ 08-24]七夕节回温传统文化暖心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