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若无德,行之不远;国若无德,礼崩乐坏。道德对于公民个体和社会整体的重要性,乃是不言而喻的。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在耳闻目睹各种怪现象时,经常会发出“人心坏了”的感叹。所谓“人心坏了”,其实就是道德价值崩溃的一种浅显说法。我们的时代真的是“人心坏了”吗?底线真的失守了吗?绵延千年的传统道德,孜孜以求的社会新道德,究竟又去哪里了呢?倘若说,我们的时代真的存在显而易见的道德问题,那它对国家建设、民族进步又有怎样的影响?这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道德是什么?这是一个人人明白但又很难回答的问题。孟德斯鸠认为,国之兴衰系于公民道德。卢梭说,只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国家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礼。康德说,有两种事物永远让他敬畏,一是头顶的星空,一是心中的道德律。道德的含义或许复杂深远,但它无疑始终被认为是人类社会得以良好运转的基石。人在道德之上生活,社会在道德之上运行,国家在道德之上兴旺。无论曾经出现过多少反抗道德的活动,道德从来也不曾失去它在人间的位置。 对于我们这个不断崛起并稳步走向民族复兴的国家而言,道德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自明。商业活动的活跃,冲击着人们固有的价值观念。新奇的思想、光怪陆离的现象,刷新着人们的行为准则。竞争的激烈,转型的痛苦,经常迫使人们做出是非选择。社会管理形态的变革,人际关系的纷杂,也让心中的道德律时时面临考验。 道德如果失守,则法律独木难支。道德如果丧失了应有的位置,则每个人都将为之付出代价,民族大计也会遭到延宕。观察我们时代的诸多问题,从“相互投毒”到见危不扶,从枪杀孕妇到路摔婴儿,从弃婴贩婴到老无所依,许多看似难以理解的现象背后,无不隐藏着深刻的道德命题。我们的时代或许不比此前任何时代的道德水平更低,但不能否认的是,道德现状的种种不适应性却越来越鲜明地表现出来,人们的道德渴求也空前强烈。 出于对这种渴求的回应,自3月7日起,本报《青评论》周刊开设了主题为“建设道德中国”的系列访谈,试图引起人们对道德问题的关注,并引发更深入的思考。本期《青评论》对话著名学者秋风,重磅推出《以仁重构失落的道德世界》,挖掘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资源,为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重建寻求路径。 |
相关阅读:
- [ 03-12]释放道德的“治理能量”
- [ 03-07]道德中国需要核心价值
- [ 03-06]打破刚性兑付势在必然
- [ 03-05]亵渎诚信应付出巨大代价
- [ 03-04]放下道德批判大旗
- [ 03-03]像孙茂芳一样发掘道德矿藏
- [ 02-28]一个善举可能比十个善念更宝贵
- [ 02-27]谁来保护韩寒的女儿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