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 去年李克强首次以总理身份答中外记者问,其中提出“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一年来,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频频见诸报端,也成为坊间最流行的话语之一。改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是动动嘴皮子、吼几嗓子就能实现的事,行动是最响亮的语言,行动也最具有说服力,一年来,中央政府用行动诠释了改革的方向与步伐。 近一年来,国务院召开的40次常务会议中,高达30次涉及改革议题;在一年的时间,仅中央政府下放取消的审批事项就有416项。改革出效果,总理用生动的语言提到,“企业找政府的少了,地方跑北京的少了”。最关键的是,市场活力被激发了,社会创造力被调动出来了,去年新注册企业增加了27.6%,其中私营企业新增30%,这是十多年来最高的。 今年李克强答中外记者问同样有不少金句,比如,“干一寸胜过说一尺”,“开了弓哪还有回头箭?我们只能是一抓到底、一往无前。”“吾道一以贯之”“为了释放改革红利,尤其是让广大人民受惠,我们义无反顾”。这些表达极具个人色彩,更表明了中央政府全面深化改革的立场和决心。 我们常说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好吃的肉都吃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面对难题,身处险境,是不是就不改了?就退缩了?或者选择性地改革?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改革,依然是不变的主题。所不同的是,改革不打无准备之仗,“凡事不患难,但患无备”“磨好了斧子才能劈开柴”;改革要选好角度,“要抓牵牛鼻子的改革,在重点领域要有所突破”;改革,要见效果,比如治污“不能等风盼雨,还是要主动出击”。 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强力推进,同样在治污方面,李克强提出了两个“铁”,一个是铁腕,一个是铁规。对包括雾霾在内的污染宣战,就要铁腕治污加铁规治污,对那些违法偷排、伤天害人的行为,政府绝不手软,要坚决予以惩处。对那些熟视无睹、监管不到位的监管者要严肃追查责任。这种铁一般的决心,势必收到不小的效果,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改革,是为了什么?答案不言自明。李克强在答记者问时有一句特别深情的话,令人动容。“几百个人一个旱厕,特别是北方,到了冬天居民入睡要带着棉帽、穿着棉衣,这可以说是政府心头之痛。”也许不少人没有过数十人数百人共用一个旱厕的经历,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一幕似乎很遥远,但在一些地方确实残酷而真实地存在。“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今年政府继续加大棚户区改造的力度,至少要再改造470万套以上,这是对民众的最好慰藉,让他们看到希望。 此外,李克强在谈到“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的民生问题时,也说了一句暖人身心的话,“我们绝不能让无家可归、因贫弃医等现象频发。将心比心啊,政府工作人员应该以百姓之心为心。所以前不久我们出台了新的社会救助管理办法,就是要让这些特殊困难群众求助有门。”有句话说得好,“衡量一个国家的富强与否,不是比富人多多少,而是比穷人少了多少!”其逻辑是,一个政府有没有情怀,有多大责任,更多地体现在让穷人过上好日子,特别是那些最弱势的群体,能够求助有门,享受到最基本的保障,这就需要政府工作人员“以百姓之心为心”。 “遇万难需放胆,破困局要智慧”。经济下行是政府去年的最大压力,经过改革和努力,我们完成了全年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可以预见,今年遇到的压力不会小,困难不会少,甚至风险和阻力都超过预期,但是只要不断改下去,把绊脚石变成垫脚石,愿景就会变成现实,最终让国民受益。 |
相关阅读:
- [ 03-06]李总理脱稿是对反恐“提案”的回答
- [ 02-27]总理漫画形象“乐观开朗” “克强经济学”持续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