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奋楫者最需要的是调动自己的内生力量,向深化改革要动力。 今年两会,关于自贸区的复制推广颇受关注。自去年10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自贸区”概念迅速流行。近日,不少省市也纷纷传出积极申报试点自贸区的计划。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央为推进新形势下改革开放提出的一项重大举措,写进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和政府工作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谈到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时,更鼓励上海“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制度”。 但是,“复制推广”的是什么?倘若将“自贸区”仅仅看成是一次政策红利的释放,寄希望像复制工业园区那样跟风上马自贸区,恐怕不仅会误读自贸区的创新价值,更误解了中央加快自贸区建设的改革深意。 自贸区是什么?自贸区是制度改革试验田,是“种苗圃”,而不是“栽盆景”,是要孵化出可复制、可推广、行之有效的制度。它是“废”、“改”、“立”——把握国际通行规则,废除不符合市场规则的制度,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海关监管制度、企业登记制度;建立新的、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 以简政放权吸引企业投资,通过政府自我革命推进市场公平;以“负面清单”制度给企业以创新空间,释放束缚企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如果要说优惠政策,“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的要求就是自贸区的优惠政策,制度改革就是自贸区的政策红利。这就是中央加快推进自贸区建设背后的改革深意:一方面,通过上海的先行先试,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的投资和贸易体制;另一方面,也给地方释放出强烈的改革信号,要摆脱政策依赖,以创新有为、善作善成呼应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 今天,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各区域发展不平衡,面临挑战也不同,再期望有一个统一优惠政策拉动经济增长已然不可能。相反,由于习惯对政策依赖,导致地方过多干预市场、遏制市场活力。 要设自贸区,先要读懂自贸区。同理,要赶上新一轮改革开放这一班车,就得弄清楚这趟车开往哪个方向,看明白赶上这趟车的线路。试图等着靠中央优惠政策来追赶改革开放的车轮,失去了先发优势,终归是慢一拍,弄不好,真会错过了站点和时机。30多年前,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签订“生死契约”分田到户的时候,谁给了他们可以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优惠政策?改革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基层创新,需要“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 制度创新从来就不是只能在挂起牌子的围墙里才能实践。事实上,各地各领域都存在许多“废改立”问题,在哪里试验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有智慧和勇气,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找到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奋楫者最需要的是调动自己的内生力量,向深化改革要动力。惟此,才能不陷入激流漩涡中,无法行进。 |
相关阅读:
- [ 03-08]“不说漂亮话”是真正的改革态度
- [ 03-07]陈经纬:上海自贸区的设立会令香港受惠而不是威胁
- [ 03-07]陈敏尔:申请自贸区 适应发展的体制需求
- [ 03-07]高虎城:上海自贸区将形成可复制推广的试验田
- [ 03-07]高虎城:期许达成互利双赢的中澳自贸协定
- [ 03-07]上海书记市长解读自贸区:三年形成体系
- [ 03-06]上海将尽快推出自贸区2014版负面清单 解决清单过长和透明度问题
- [ 03-06]发改委主任:九家乳企被罚6.7亿 消费者一年省24亿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