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投毒案依法公开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司法审判有了结果,但对此事的反思还需深入。怎样的“土壤”造成了高智商年轻人的人格畸变?什么原因让一些年轻人总是怀着“局外人”的心态,冷眼看待亲情、友情甚至生命? 名校、医学生、投毒……一系列的“元素”让这起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投毒案被放大,成为社会关注焦点。有人认为这只是一起极端偶发事件,其实不然。 近期新闻报道中就有类似的骇人听闻案件:今年除夕,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某村,一名15岁少年因一点琐事,把邻居家2个女童杀害了,杀人后,他竟然还去这户人家若无其事地吃花生。 另一起案件是,一名20岁出头的外地来沪打工青年,为还赌债,竟将邻居的孩子骗走并杀害,之后向孩子家人索要赎金50万元。 虽然这几起案件当事人的身份角色不同,他们中有的是头戴“光环”的名校大学生,有的是游荡在乡间的留守少年,有的是进城打工的年轻人,但内心深处有些东西却极为相似,比如自私、极端、残忍,以及冷静表象下可怕的冷漠。 这不由让人想起法国作家加缪《局外人》中的主人公,一个名叫默而索的年轻人。安葬母亲时他漫不经心仿佛在“局”外,后来迷迷糊糊杀了人,也仿佛置身“局”外,甚至对于法庭上的辩论也不关心,好像与己无关……当个人的价值观与社会长久背离,那么无疑他就成为这个社会的“局外人”。生存的荒诞与虚无感之下,如果集聚起一股戾气,进而演变成一种攻击行为,那就可能制造出社会灾难。 新闻可以“逐热”,然而我们更需要对于这起投毒案进行“冷思考”。许多问题有待求解:怎样的生活环境和人生轨迹,造就了这些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割裂”的年轻人?城乡差异、生活贫困、亲情缺失,抑或是家庭过度保护和过高期望值,哪些给青少年成才带来不利影响?对于并不丰美、甚至“贫瘠”的成长土壤,家庭、学校、社会应如何想办法去“修复”?包括小学、中学、大学在内的各级各类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土壤,学校应该怎样摆脱应试教育的思维,真正把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心智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对于个人而言,我们在关注这些案件时也并非是纯粹的 “看客”。其实,“局外人”心态和现象并不鲜见。性格内向、自卑或自负的人,都比较容易成为“局外人”;外乡人在繁华大城市、差生在课堂上、新员工在单位里,都可能在某个阶段成为“局外人”,引发一些不适甚至不满。这个时候,就需要进行情绪管理和心理调适,而不是任由压抑、负面情绪积淀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甚至最终爆发伤及他人。 |
相关阅读:
- [ 02-24]伦理底线是社会正常的生命线
- [ 02-20]宣判不是复旦投毒案的句号
- [ 02-20]林森浩的反省是对人文底线的呼吁
- [ 02-20]“复旦投毒案”只是极端个案
- [ 02-19]复旦投毒案,需要真正刮骨疗伤
- [ 02-19]“复旦投毒案”宣判 受害人家属到墓地告慰逝者(图)
- [ 02-19]复旦投毒案被告人坦言多次放弃救治黄洋机会
- [ 02-18]复旦投毒者一审被判死刑,该反思啥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