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上午,备受关注的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投毒案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13年4月,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因舍友林森浩投毒死亡,年仅28岁。(2月18日《新民晚报》) 随着一审宣判,这起令人唏嘘不已的校园投毒案的法律程序暂告一段落,但这并非句号。“以命偿命”固然体现了法律尊严,告慰了逝者之灵,但一个风华正茂的研究生,用如此残忍的方式剥夺了同窗室友的生命,同时也葬送了自己的未来,留给两个家庭无限的悲痛。如何防止类似悲剧发生,成为留给我们的思考题。 复旦投毒案并非个例,近年来各地接连多起校园矛盾引发的故意伤害案件,“校园投毒”那个令人生惧的词汇一再进入公众视线。远的不说,今年1月14日,广西某艺术院校两名同一宿舍的女生突然出现中毒现象,经送医院检查,是亚硝酸盐中毒。两女生的室友曹某落网,因涉嫌投放危险物质罪已被批准逮捕。当“感谢室友不杀之恩”成为网络流行语,几分调侃之外更多的是困惑。为何当初那个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却成了反目成仇的敌人,弥足珍贵的同学情谊,却异化为伤害和被伤害的孽缘? 在法庭上,说及投毒缘起,林森浩表示,自己和黄洋并无直接矛盾,只是彼此间“有些看不惯”,实施投毒行为只是想在愚人节“整人”。仅仅因为“看不惯”就可以拿他人当小白鼠,所谓的“整人”居然是以剥夺生命为代价,如此难以理喻的逻辑思维,不得不让人怀疑,在林森浩的头脑中,还有没有大是大非的价值判断,懂不懂得尊重他人敬畏生命?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曾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后人由此总结出“先做人后做学问”的道理。显然,对于林森浩来说,尽管进入全国知名的高等学府深造,却还没有学会如何做人,如何与身边的人相处。 不过,我们又无法过于苛责林森浩。在某种意义上讲,他也是畸形教育体系的牺牲品。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从校园、家庭到社会,人们关注和谈论的,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学生们在应试指挥棒的驱使下,跋涉于文山题海、奔波于教室和辅导班,却不曾有人告诉他们,怎样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学会爱人和被爱,如何开展人际交往,处理矛盾纠纷。经历这样的成长轨迹,自私、冷漠也就成为许多大学生的集体表情。不愿意给他人温暖的拥抱,甚至不舍得给帮助自己的人报以微笑。前些年,十几名复旦学生和驴友在黄山风景区登山探险时迷路,在当地公安消防官兵的全力搜救下安全脱险,但黄山风景区公安局24岁的民警张宁海却不幸坠崖牺牲。事后,获救的复旦学子在网上大谈面对媒体如何公关,没有人站出来对张宁海的家人表示歉意。 复旦投毒案一审宣判,对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反思和纠偏不能停止。是时候重拾“先做人后做学问”的古训了。这不仅需要大学“补课”,更需要中小学一以贯之的教育引导,帮助孩子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仅需要学校和教育部门的努力,更离不开家长和全社会的参与,关注青少年心智的全面发展。 |
相关阅读:
- [ 02-20]南宁高校女生难忍嘲讽欲投毒自杀不慎误伤舍友
- [ 02-19]复旦投毒案,需要真正刮骨疗伤
- [ 02-19]复旦投毒案宣判能否为青春疗毒
- [ 02-19]“复旦投毒案”宣判 受害人家属到墓地告慰逝者(图)
- [ 02-19]复旦投毒案:司法审判能否为青春疗毒
- [ 02-19]复旦投毒学生被判死刑
- [ 02-19]复旦投毒者接受采访异常冷静 淡定诉说作案过程
- [ 02-19]复旦投毒案被告人坦言多次放弃救治黄洋机会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