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哈佛大学的校训在中国互联网上盛传已久。近日,哈佛大学图书馆官方网站惊现留言:有人问,在哪里可以看到传说中的哈佛大学校训?对此,哈佛大学校方在其官网上表示,这些校训都是假的,在哈佛墙上看不到所谓的校训,并称所谓校训都是编造的。(《新华网》12月31日) 网上流传甚广的哈佛大学校训居然是编造的,这听上去颇有些匪夷所思。这不由得让人感慨,这年头,居然连校训都有人造假。其实,校训造假跟名牌造假差不多,关键都在于我们缺乏属于自己的品牌。 试想,倘若我们有诸多大学处于世界一流水平,明明德的校训光辉绚烂、足以激励后学、流传千古,估计网友也不至于搜肠刮肚去编造大洋彼岸的哈佛校训了吧。就像现在闻名遐迩的那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这句话最早源于《壹读》出品人林楚方2002年在天涯论坛里写就的一篇戏作,他模仿小布什的语气写了一篇演讲稿,其中就“编造”了这句话。 结果没想到,此话流传甚广,现在都写进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里。这说明了,之所以出现戏仿、编造,根源还是在于我们物质贫血、文化贫血、制度贫血。而那些编造出的话语,却能部分地满足人们对名牌、名校、文化、文明制度的想象。 看看我们现在的大学,泛行政化现象严重,高校贪腐事件不断,最能代表学校文化的校训往往底蕴不足、严重雷同,看上去就像是一些营养缺乏的怪胎,例如,我母校的大学校训是“明德博学、守正出奇”;后来我惊讶地发现,上海机电学院的校训是“明德至善,博学笃行”;吉林农大的校训是“明德崇智,厚朴笃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校训是“明德尚行,学贯中西”;江南大学的校训是“笃学尚行,止于至善”……怎么样,够让人崩溃的吧?比起这些千人一面、附庸风雅的校训,网友胡编乱造的哈佛校训,起码看起来稍有点人情味,稍具个性化。 我们的大学如此敷衍糊弄校训,自然引来公众的不满,在一项“您认为我国大学校训存在哪些问题”的调查中,47.7%的人认为,我国大学校训趋同化严重,没有个性和创意;24.33%的人认为大学校训过于“逢迎领导、投其所好”,缺乏故事和情感;16.58%的人认为我国大学校训多从古老的经典中寻找,没有实际意义。 事实上,稍加分析就可以发现,网友编造的哈佛校训也比较粗陋,像“即使现在、对手也不停地翻动书页”,“教育程度代表收入”,“一天过完、不会再来”,“现在淌的哈喇子,将成为明天的眼泪”……听上去就像现在颇为流行的心灵鸡汤,哪里像世界一流大学的校训。 其实,只要平时多读点书,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这些所谓的校训,与哈佛大学真正的校训“与柏拉图为友,亚里士多德为友,更重要的是与真理为友”层次、境界相差甚远。网友之所以被假的哈佛校训所欺骗,也受快餐文化影响,求短、求新、求快,而放弃了阅读,以至于许多人宁可信仰矫揉造作的心灵鸡汤,也不肯坐下来去读读有关哈佛大学的历史掌故与文化传承。 这些年,我们在微博上见了多少假托仓央嘉措、杨绛、张爱玲、林徽因的伪作,许多人还视若人生箴言收藏起来,恰恰暴露了我们在文化方面的短视与浮躁。作者江南在《人民日报》发表评论认为,在文化心态上,我们理当“少一点浮光掠影,多一点凝神静气;少一点急火猛攻,多一点文火慢炖;少一点人云亦云,多一点有疑之心;少一点不加辨别,多一点小心求证。文化‘速食’不妨有,但没有理由抛下文化精品大餐。” |
相关阅读:
- [ 01-02]“哈佛假校训”背后的真实文化心理
- [ 01-02]假哈佛校训暴露教育真问题
- [ 01-02]假的何止是哈佛校训
- [ 01-01]伪校训受捧源于真校训假大空
- [ 01-01]假哈佛校训源于“励志文化”
- [ 12-31]赵查理:中体西用的墙上贴满了“假哈佛校训”
- [ 12-31]中体西用的墙上贴满了“假哈佛校训”
- [ 12-31]哈佛大学图书馆:中国盛传的哈佛校训系编造(图)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