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 | 福建 | 时评 | 大学城 | 台海 | 娱乐 | 体育 |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网事 | 福州 | 厦门 | 莆田 | 泉州 | 漳州 | 龙岩 | 宁德 | 南平 | 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西岸时评>经济论衡> 正文

中国钢铁产能过剩不仅是经济问题

2013-12-25 07:31 樊大彧 来源:北京青年报责任编辑:林锦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中国钢铁产能过剩,不只是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严重的环保和社会问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饮鸩止渴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应该首先从钢铁行业开始改变,这是对中国钢企的拯救,也将是对我们生存环境的拯救。

最近中国钢铁价格再次迎来下跌。纵观全年,钢价整体已跌至20年前的水准,今年前11个月每吨钢的利润只有4.2元。而上半年,钢价跌至谷底时,吨钢利润只有0.43元,相当一枚鸡蛋的价格。在产能过剩的同时,钢铁行业从气、水、渣三个方面对环境的全面污染,更是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

今年前11个月,整个中国钢企主营业务的利润只有58亿元,而互联网公司百度今年前三财季的净利润就达77亿元。一个“夕阳”行业的利润远不及一家朝阳企业,中国钢企明显处于高产量、低效益的经营状态中。

一吨钢的利润甚至买不到一瓶矿泉水。这样的尴尬首先引发的是人们对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反思。几年前,每吨钢铁的利润一度高达千元以上,于是不少地区在地方政府的鼓励下,开始大建钢厂。中国的钢铁产能也从2004年的4.2亿吨迅速升到2012年底的9.7亿吨。据估计,中国粗钢产量2013年产能过剩量超过2亿吨。近年来,在各地大炼钢铁的同时,中央也不断发出钢铁工业关停和淘汰落后产能的号令。但是,有地方政府支持的钢铁工业,表现出顽强的“逆生长”能力,新项目不断上马,产能越减越多。

在中国钢企面前,“市场的手”几乎不起作用,其中的关键因素就是,钢铁企业是各地的纳税和就业大户。地方政府通常还会阻碍大型钢企对本地中小钢企的收购,因为谁都不愿让“钱袋子”旁落他人手中,于是,落后的产能始终落后难以升级。有地方政府的保护,代表落后产能的中小钢企面对产能严重过剩的压力,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愈发红火。在整个钢铁行业出现微利甚至亏损的不利环境中,一些中小钢企得以大力发展,秘诀之一就是“负担”比较轻,相对成本比较低。这些钢企以低廉的价格占据农田大建高炉,肆无忌惮地排放未经处理的废气、废水、废渣。破坏环境、毁坏良田、损害周围村民身体健康,却不必为此承担责任,这就是一些中小型钢铁企业在行业不景气背景下还可以赚钱的秘诀,也是中国钢铁产能越限越多的根本原因。

在强大的阻力面前,“市场的手”无能为力,改变钢铁产能过剩就只能依靠外力了。以我国钢铁产量第一大省河北省为例,2012年粗钢产量占全国25%。根据国务院有关化解产能严重过剩和大气污染防治的决策部署,河北被要求实现6000万吨压产任务,相当于河北省四分之一的钢铁产能。近日,河北省实施了炸毁高炉的“周日行动”,共计减少炼铁、炼钢产能1100余万吨。在“炸炉”之后,有报道称,一个昔日的“亿元村”,目前“村民的购粮款、取暖用煤已经断供”。而此次河北省钢铁减产将直接影响10多万人的就业。这些都是淘汰落后产能、调整经济结构、治理大气污染所必须承受的阵痛。阵痛过后,地方政府首先必须解决好被污染土地再利用、债务处理、员工安置等问题。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必须找到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替代产业,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改善民生,这才是社会发展的长久之道。

面对铺天盖地、遍及大江南北的雾霾污染,不仅是河北,辽宁、江苏和山东等钢铁企业集中的地区,都需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在野蛮生长和限制产能、保护环境之间做出抉择。钢铁工业的生产过程污染严重,在冶金、化工和轻工等各生产部门中,钢企是污染之首。钢铁企业尤其是其中的落后产能,通过气、水、渣三个方面对空气、水源和土壤产生全面污染。中国钢铁产能过剩,不只是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严重的环保和社会问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饮鸩止渴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应该首先从钢铁行业开始改变,这是对中国钢企的拯救,也将是对我们生存环境的拯救。

本报评论员 樊大彧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 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151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