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人文温度,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上。只有让阳光也照亮了“井居者”、“蜗居者”们的生活,我们才能同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白天打工拾荒,晚上井下过夜。最近,生活在北京市朝阳区丽都花园附近的一些“井居者”引发了不少关注。在城市热力井下不过一两平方米的空间内,竟然有人长期居住。这些被遗忘的角落,让人震惊之余,多了几分思考。 “井居者”虽然数量很少,但反映的社会问题不可忽视。尽管有栖身之所,但他们和乞讨者、拾荒者、流浪儿童的境遇颇有相似,被称之为徘徊在都市边缘的“零余人”。而对这类弱势者的救助,越来越面临现实困境。 根据现行救助管理办法,自愿受助成为基本原则,救助对象主要锁定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前不久,民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会进一步放宽救助范围,将目前救助低保、五保家庭延伸至低收入家庭,并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帮助打工不着、寻亲不遇、被偷被抢等各类困难人员。救助之网在拓展,但那些多少有点收入的“井居者”,严格说来还是难以列入救助范围。即便能提供救助,也是临时性的,并不能解决长远的生计问题和家庭困难。 在井下苦熬了10多年的擦车工王秀青坦言,自己不去救助站的原因是:要救助,就得连我们一家五口都救助。否则,只救助我一个,一家人的吃喝和未来还是没辙。这话透着点情绪,但何尝不是一种无奈的实情?吃几顿饱饭,拿一张返乡车票,回家的路好走,但生活的路难行。回去后,生存的考验、经济的压力,还会一如既往地摆在眼前。 “井居者”的生存困境,是对城市管理者的考题:如何保障社会无力者、弱势者基本的生存、生活条件?能否改善“蚁族”、“蜗居”乃至“井居”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怎样让拥挤的蜗居、逼仄的井下、寒风凛冽的街头,多一点人性的温度? 在各方帮助下,广受关注的“井居者”王秀青终于找到了月薪3000—4000元且包食宿的工作。这样的结局,自然是各方乐见的。新闻可以告一段落,但对类似群体和社会现象的关注不能停止。不仅要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更要完善养老保险、基本医疗、社会救助等制度,编织起可靠的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网,为困难群体构筑不破的网底,为“零余人”逐步变成“融入者”创造实现梦想的平台。 有人说,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人文温度,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上。只有让阳光照亮“井居者”、“蜗居者”们的生活,我们才能同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
相关阅读:
- [ 12-10]带着“井下人”一起前行
- [ 12-10]“井居男”今日报到上班 每月工资三四千元
- [ 12-09]“井底人”王秀青找到工作 月薪超3000元提供食宿
- [ 12-09]北京市民愿资助“井居男”孩子学费 拟寄过冬物资
- [ 12-08]媒体评北京井居现象:应治愈伤痕而非敷粉遮掩
- [ 12-08]北京“井底人”之子:上学路上看见井盖会想爸爸
- [ 12-06]北京井底居住者:拒绝救助站 不高声说话恐遭驱逐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