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西岸时评 > 民生巷议> 正文

治理“网谣”,手段要革新

www.fjnet.cn 2013-10-24 07:33 汪玉凯 陈小雁 史伟伴 来源:广州日报我来说两句

我国网民数量目前已接近六亿,而手机用户总数也已突破10亿,随之而来的是网络舆论场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应对舆论形势的变化、提高政府应对能力成为当务之急。在昨日召开的第31期读书讲坛“微博问政与舆论应对”中,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汪玉凯教授对此进行了深入剖析。

记者:中国互联网发展迅猛,会给转型期的社会带来哪些影响?

汪玉凯:目前,中国网民总数全球第一, IP地址全球第二。网民在没达到7亿前,还将呈现井喷式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网络发展提供了保障。然而,这是一把双刃剑。在“棱镜门”事件后,一个更加清晰的事实是,如果没有在信息技术的核心领域上有所突破,国家的安全将面临一定的威胁。目前,我们尚未形成自主可控的计算机体系、软件体系,亟须快马加鞭补上这一块。

另外,随着网络不断渗透,网络舆论的异军突起,网络舆论场呈现几大特征:开放、平等表达、虚拟、无疆界。这些基于互联网属性的特点使得网络传播速度快,容易获得排山倒海的响应,也会瞬间被放大。应对网络舆论成为管理者的一个重要命题。

记者:如何看待微博崛起,它将带来哪些影响?

汪玉凯:微博崛起,宣告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人都是记者,此前“表哥”杨达才等事件都是率先在网络发酵,继而引起广泛关注而最终得到处理。

其次,微博崛起,便于民众对公共政策及其公共事务行为的评价,积聚社会共识,快速形成放大效应,比传统媒体及政府组织更快更高效地发布信息。“7·23 动车事故”后,第一现场是由微博发出去的,接着动员百姓到当地医院献血,动员百姓去当地救援,微博一马当先,表现出色。

此外,微博有利于管理者广泛收集民意,了解民众所思所想,捕捉民众关切的问题,如房价、通货膨胀、腐败等,以增强政府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记者:目前许多政府机关也纷纷开设各种官微,不少官员也试水微博,如何看待这种尝试?

汪玉凯:从目前来看,微博是网络舆情的主战场。广州公安系统是全国最早利用政务微博的机关单位。从数据来看,2010年政府微博十强,过半来自广东。政府机关主动利用新媒体抢占舆论高地值得肯定。但并不是所有政府机关都需要开微博,官员开微博也该审慎。对于涉及民众切身利益的政府部门需要开微博,并由专职的团队负责运营,以实现官民良性互动。至于官员个人开微博,风险较大。官员的身份容易带来大量的粉丝关注,每天大量的问题涌入,个人如何应对?是个人回复还是代表部门回复?这些都不易解决。所以官员开微博需要慎重。

记者:如何看待微博问政这一新事物?管理者将面临哪些挑战?

汪玉凯:微博问政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促进政府改变施政理念和方式,矫正政府行为,摆正主仆关系;另一方面,网络声音需要甄别,非理性的网民意见需要引导,才不会混淆视听。网络为民众发言提供了自由的平台,舆情的丰富对政策的公平正义科学将产生积极影响。微博问政对政府管理的公开性、透明度提出了挑战。目前我国已经推进政务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但部分官员的理念还没转过来,还未意识到不公开是例外,公开是原则。如果不积极公开信息,那么不仅老百姓难以获得信息,还会滋生谣言。除了关系党和国家机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信息不能公开,其他的信息,如高速路收费等就应公开。

记者:如何引导和规范网络参与才能让网络发挥最大功效?

汪玉凯:如何引导和规范网络参与,是一篇大文章。在这个特殊的舆论场,既要保护正常的公民参与,又要防止不法分子制造谣言扰乱视听,也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难题。总的来说,个人要处理好参与、监督、自律三者的关系。

政府部门姿态应更积极,主动把控网络舆情走向,尤其是积极公开负面信息。随着网络问政的兴起,国家领导人已经率先做出表率,直接与网民对话。各地党政官员也纷纷上网、政务微博快速发展。积极公开负面信息,谣言止于真相,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相当多政府部门面对质疑躲躲闪闪,未能及时向公众澄清,导致事态失控。所以,必须加强信息传递系统的建设,多渠道、迅速发布权威信息,增强政府公信力。

记者:如何看待打击网络谣言这一行动?

汪玉凯: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监管,及时处理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我国经济领域面临房地产泡沫、地方债台高筑、影子银行等问题,社会矛盾复杂,令不少谣言、小道消息滋生传播,给社会造成不稳定因素。

目前,互联网管理办公室已经挂牌成立,主要负责网络内容层面的管理。须看到,治理谣言,手段要革新。删帖不是好方法,说教式正面引导也不高明。治理谣言,还需制定实施细则,如对谣言的鉴定,如果没有细则界定谣言,随意定性,会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

  • 责任编辑:林锦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 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151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