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 沈亚楠 不出意外,今年的“十一”长假又熬成了“黄金粥”。 从长假的第一天开始,“堵”就成为各大媒体报道的关键词。路上车多,景区人多,有网友调侃,一部叫《人》的“大片”又上演了。车多事故就多,高速路成了“停车场”;人多是非就多,九寨沟游客大规模滞留,迪庆一些执法人员让游客“滚蛋,永远别来香格里拉!”至于垃圾成堆、随意攀爬、乱涂乱画、打架宰客,更俨然成了各大景区的“标配”。 长假结束后,针对各种旅游乱象,人们开始反思:国人假期太少,导致扎堆出游;景区管理不善,掉进“钱眼”里;高速公路收费太高,难得免费引人“趋之若鹜”;《旅游法》“首秀”不及格,没有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这些,诚然都是造成假日拥堵的因素,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也非常必要,比如进一步完善带薪休假制度,完善假日安排,提升景区接待服务能力,加强旅游执法管理、监督等。但在旅游这件事上,“人”始终是主体,即便是在以上存在的那些问题里,其行为主体依然是“人”。所以我最想说的,是“人”在旅游方面的作为,更确切的说,是“人”的素质、意识、修养等之于旅游的意义。 同样处在拥堵的车流中,有的人能做到耐心等待,有的人就跑去别人的田地里抱回两个冬瓜;同样在景区,有的人止于用眼观,有的人就要爬到树上去采花摘果;有的人能做到文明出游,有的人就陋习一大堆。这些现象所反映出来的,是游客个人文明素质、规则意识与品格修养的差距,所折射的,是国民教育的“欠账”,国民性格养成的“缺陷”。 部分游客规则意识、秩序意识欠缺,给本已超负荷的长假出游添堵。以高速公路行车为例,黄金周固然车流集中,但也没到排满路面的程度,如果不是频发的交通事故阻断,拥堵路段定会大大减少;而交通事故大多都与司机不文明驾驶有关。有些司机喜欢随意并线、加塞,有些司机图快占用应急车道,有些是新手上路,有些是疲劳驾驶,大小车辆挤挤杠杠,互不相让,增加了堵路的风险。 部分国民旅游休闲意识存偏差,将长假过成“到此一游”。人们外出旅游的本意是想放松心情、舒解压力,到大自然中陶冶情操、增长知识、益智健身,但很多人在选择出游地点的时候,却忽视了这些初衷,净挑些热门景点,名山大川,明明能预想到“人山人海”,还是义无反顾地扎了进去。像有些父母,选择在“十一”期间带孩子到北京逛故宫、长城、颐和园等名胜,真不知道孩子们除了“挤”和“累”,还能收获些什么。 值得欣慰的是,国人的文明旅游意识已然觉醒。这个长假,旅游新闻以负面消息居多,也从侧面反映了公众对旅游不文明行为的关注与反思。那些让国人脸红的不文明行为,也可以作为“文明教科书”,起一种鞭策力量。但最根本的,是要进一步强化文明出游的素质教育,继续推进培养国人健康品格的国民教育。说到底,如果作为旅游管理者的“人”素质提高了,能力增强了,能够对自己的职能准确定位,许多管理层面的旅游乱象就能够解决了;如果作为出游者的“人”修养好,懂规矩,讲规则,许多不文明行为也就自然消失了。 正所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希望每个出游人眼中所见都是美景,也能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