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高兴“坏”了背后是精神赡养缺位
www.fjnet.cn 2013-10-08 09:07 叶祝颐 来源:东南网我来说两句
10月5日,国庆长假第五天,南宁市几家大医院的急诊室都接到不少老年患者。巧的是,他们大多数因为假期得以与家人团聚,而导致情绪过于激动,从而引发了基础性疾病。 “国庆期间,一些平时独居的老人,难得与子女团聚,情绪比较激动,有的老人还忙里忙外,为子女们张罗饭菜,这样一来,很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性疾病。”广西自治区人民医院主治医师夏颂年说。(10月7日《当代生活报》) 国庆长假之际,子女偶然回家省亲,一家人同享天伦之乐,这对长期忍受空巢之痛的老人来说,无疑是好消息。面对突然降临的幸福,一些老人却因情绪过于激动,再加上为子女张罗饭菜,导致血压上升诱发心脑血管疾病住进了医院。读罢这样的消息,令人鼻子发酸。笔者在想,如果子女多一些假期,经常回家看望老人,平时常与老人互动,举家团聚之时多承担一些家务劳动,老人们或许不会如此激动,以至于高兴“坏”了。老人因与子女团聚激动致病实际上给天下子女们了一堂精神赡养课。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带普遍性的社会问题。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7765万人,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1883万人,占总人口的8.9%。而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增加到2.21亿,老年人口比重将增加到16%。 如何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摆在政府与社会面前的一件迫切任务。政府有责任完善养老政策,为老人提供社会化养老服务。社区居委会也应关注辖区老人的精神生活,但是庞大的养老责任不能全指望政府来承担,社区也未必忙得过来。从亲情的角度讲,政府与社会的关爱不能取代子女的孝顺。面对银色浪潮,除了政府安排社会化养老服务,弥补家庭成员照料不足的矛盾以外,我们还应该唤起年轻一代的敬老、爱老意识。 晚辈对老人尽孝,不仅要在物质上满足老人的养老需求;关心老人身体健康与心理需求,尊重老人的权利,同样是敬老的重要内容。老人除了需要物质赡养外,更渴求精神赡养与亲情关怀。从一定意义上讲,精神赡养比物质赡养更能打动老人的心。对于收入有保障的老人来说,他们差的是情而不是钱。可是很多子女把赡养老人理解为物质供给,忽视了对老人的精神赡养。据报道,有的父母因为子女长时间不回家探望,设立探望奖,把子女回家的次数与奖金挂钩;成都一位老人花10万元为陪伴他的小狗举办葬礼;北京一位老人因保姆要回家过年,跳楼自杀;济南有老人坐公交听乘客聊天解闷;大连一位老人因为孤独在家摁马桶玩,成都八旬老人做裸模排遣寂寞……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如果晚辈不常回家看看,平常不打电话嘘寒问暖,不仅会受到道德谴责,还可能违法。虽说孝道不宜强迫,现实生活中还出现了法院判定子女看望老人,子女仅在门口看一眼的极端案例,但是把精神赡养列入法律范畴,也体现了对老年人精神权益的尊重。子女无疑应该常回家看看,抚慰老人那颗渴望亲情的激动之心。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成家立业,父母花费的心血与汗水,是无法用物质来衡量的,父母的养育之恩需要子女一辈子用真心来报答。一首常回家看看曾让多少人为之动容,如果我们吝于从精神上赡养老人,是否会想到自己对父母的愧疚之情?是否会想到自己垂垂老矣之时,谁来关心我们? 不可否认,现代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子女关心老人有时力不从心。也不可否认,给老人赡养费,请保姆照顾老人也是一种孝心,但是金钱与保姆代替不了亲情。我们不能遗忘亲情与孝道,没有理由不与父母沟通、交流。如果我们工作在外,不能常回家看看,至少要鸿雁传书,电话嘘寒问暖,节假日抽时间回家看看,或者把父母接到身边照料。如果与父母居住地相距不远,更要常回家陪伴父母,承担一些家务劳动。让老人充实快乐地安享晚年。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0-08]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 民办养老机构举步维艰
- [ 10-04]广州被叫停天价养老院重新营业 单人间每月6800元
- [ 10-04]养老院院长守着老人过长假 给老人喂饭哄他们开心
- [ 10-04]以房养老引发70年使用权担心 政策真空引多重猜想
- [ 10-03]联合国报告称中国养老指数排全球35 瑞典排第一
- [ 09-29]“以房养老”为何争议四起?以房助老更合民意
- [ 09-28]优质养老166年太久,只争朝夕
- [ 09-27]试点以房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