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教育孩子,须多些“O替×”的思维

www.fjnet.cn 2013-09-27 18:06  刘孙恒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本学期开始,沪上小学全面启动小学一、二年级“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沪上部分小学纷纷出台具体实施措施。日前,一位小学老师反映:新学期,学校规定老师批改课堂作业时,不能用“×”,只能用“O”。有教师质疑,难道连孩子面对自己错误的勇气也不用培养了?(9月27日《新闻晚报》)

用功利主义的视野来考量,“O替×”的规定无疑令人无语。不管是“O”抑或“×”,终究只是替换符号罢了。以“O”代替“×”,非但谈不上与“减负”有丝毫瓜葛,对于素质教育的落实也全然无半点裨益,最后难免会流于形式主义的窠臼。更关键的是,这一举措有给老师增添麻烦之嫌,也有忽视挫折教育之意。那么,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虽然许多人都有类似的想法,部分教师的质疑即是最明显的注脚。但是,我们的思维不能全由功利主义主导,而应走出功利主义的怪圈,辩证的对待这一措施。我们更须意识到,“O替×”背后所凸显出的符号意义,依旧是值得鼓励的。

正如那教导处老师所解释的那样,“学校制定这个规定,希望引导教师改变传统的方式,和学生沟通、交流都需要温和一点”。换言之,此举也旨在强调,“传道授业解惑”并不是单向度的知识灌输,而是一个教学相长、平等对话的过程。故而,老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应当将学生视为一个平等的主体,多做一些换位思考。

着眼于现实,有多少学校切实践履了“平等对话”呢?学校的教育,真正能尊重学生权益,顾及学生人格尊严的话,何以体罚新闻不止?“绿领巾”、“测智商”等变相歧视的教育方式,又为会何层出不穷呢?家庭教育,亦是如此。不论是“狼爸”、“虎妈”,或是那位“诈死”的妈,都举着“为孩子好”的大旗,“强迫”孩子努力发奋。他们在对孩子竭尽苛责之时,又有几位能够真正遵循成长的规律,虑及到了孩子的思想感情呢?

所以说,教育孩子,反而应多些“O替×”的思维。至于由此可能衍生的问题,多是涉及到习惯的改变而已,我们不上纲上线。

  • 责任编辑:林锦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