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如何避免被误解为“砖家”
www.fjnet.cn 2013-09-13 08:51 任大刚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我来说两句
专家为利益集团代言应有所选择,说话也不能过于轻率,要注重表达的准确性。 网络时代,经常有专家被贴上“砖家”标签,最新“中招”的是清华大学杨燕绥教授。作为养老改革体制方案的主要参与者之一,杨教授曾建议退休年龄仍为50岁,但领取养老金的年龄推迟到65岁。近日,被媒体问及“50岁退休到领养老金之间的15年如何过渡”的问题时,杨教授表示:可以让他们从生产企业退出来,经过培训居家就近参加社会服务,比如男的去养老院做园丁,女的给老人做饭洗衣服。 清华大学的地位相当于古时候的“太学”,清华教授的建议对政策的影响力不容小觑,这正是杨燕绥教授“50岁退休,65岁领养老金”建议引发争议的重要原因。网友将杨燕绥教授称为“砖家”,则是因为“男的退休后去养老院做园丁,女的给老人做饭洗衣服”的表述,让关心养老问题的人觉得有些扎眼。不过,争议并非限于网络。几天之前,有媒体就此事刊发评论,批评杨燕绥教授不懂美国的养老金制度。 刚看到这则新闻,我也觉得奇怪:清华为何会有这种罔顾常识、缺乏基本人文关怀的专家?然而,在收集和了解杨燕绥教授的学术研究资料后,改变了一些看法。 被一些网友讽为“砖家”的杨燕绥教授,并非不学无术之徒。公开资料显示,杨燕绥教授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政法史系,曾参与劳动法制定出台的全过程,并先后获得比利时根特大学的研究生和博士学位;她一直专注于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从事研究教学和公开演讲,写作主编的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著作多达15部;被批不懂美国养老金制度的她,其实还是埃佛里特.T.艾伦《美国退休金计划》一书的译者。 杨燕绥教授此前没有受到过负面评价,她的很多公共发言也合乎正义,合乎一般人的认知。比如,她曾在凤凰卫视发言,称养老金双轨制是“封建文化”,早就该取消;检索媒体报道,从《杨燕绥:政府急功近利,中国版401K不是技术问题》、《杨燕绥:计划生育三十年少生五亿人口,中国已深度老龄化》、《杨燕绥:中国老龄化问题会在最近10年爆发》等报道中,也大致可以知道她是一个还算靠谱的专业学者。 至于那句让杨教授被误解为“砖家”的话,其实也有一定的语境,只是她用通俗的表述列举了一个例子。事实上,杨教授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达过类似观点,只不过表述更为正式——“应根据国务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政策,对50~60岁就业困难的女职工进行职业培训,引导她们居家就近参与养老服务业,保障她们获得相当于当地1.5~2个人生活费的最低工资,养老服务业也能承受得起。”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杨燕绥教授的言论并非没有价值的“村妇之言”,网友和媒体抓住只言片语将她称为“砖家”,确实有误解的成分。不过,这个事例也引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专家应如何与公众对话?专家如何避免被误解为“砖家”? 首先,专家为利益集团代言应有所选择。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专家学者为利益集团代言并非不可,但有些代言本身既不合理也难言合法,即使专家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也难免会被公众“拍砖”。在替谁说话的问题上,专家学者要有基于学术良知的基本判断,不能为了蝇头小利而将自己的名声搞臭,也矮化专家群体的整体形象。 其次,专家说话不能过于轻率,要注重表达的准确性。专家学者们要明白,公众没有大量时间精力去了解你的学养,他们往往只将你的结论作为评判依据。尤其是,公众在接触你的最新结论时,他们对某些问题已有一些先入为主的看法,这个时候,如何表达观点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像“男的做园丁,女的洗衣服”这样的话,固然比学术论文要通俗和形象,却很容易激起社会贫富分化和阶层分化的敏感神经。 专家有两种,杨燕绥教授属于“技术性专家”,她与法律专家、经济学专家等各种专业人士一样,经过了长时间的专业训练,每个结论基本都会经过严密论证;另一种是“大众化专家”,他们掌握很多领域的常识,能够在不同领域之间建立知识的联系,或者善于把专业知识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准确表达出来。专家学者要想避免被误解为“砖家”,除了提升研究水准,或许还可以向那些“大众化专家”取取经。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9-12]反腐风暴下中石油海外扩资产 签近3000亿美元合同
- [ 09-01]三位华人学者当选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 [ 08-30]福建拟3年内聘百名闽江学者
- [ 08-29]人民日报:学者“赶会”风当刹
- [ 08-21]福建两位博士后入选“香江学者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