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80年代、鲁迅和“五四”
www.fjnet.cn 2013-09-12 11:16 高 波 来源:环球时报我来说两句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知识界一时间涌出许多主流、非主流的观点。这当然是好事,但从最近在互联网上的一些争议来看,知识界或许应有三个反思。 一是反思“80年代”。对上世纪“80年代”国内知识界历来有着很高的评价,以为那是一个思想解放、知识精进的时代。的确如此,“80年代”中国知识界冲破思想的牢笼,在政治、经济、法律、文化、艺术等各方面广泛地接触到西方的诸多新思潮,大开眼界并学到许多有益的新东西,极大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然而也应该看到,正因为“80年代”在推动思想解放和社会发展上有着巨大的历史功勋,知识界无形中也形成了一种惟西方马首是瞻的思维定式。难道我们中国人,就不能通过自己的历史实践,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进而为发展中国家和全人类,探寻一种新的社会文明发展模式?那些“80年代”的弄潮儿并因此在知识界获得一定“名位”和“话语权”的人,直面30年来中国不断发展完善的现实,应有襟怀和勇气反思这一切。 二是反思“鲁迅人格”。“鲁迅的方向”曾被视为“中国新文化的方向”,鲁迅的“骨头”曾被认为是“最硬的”。由此,像鲁迅那样以新思想“启蒙大众”,以决绝的姿态“抨击现实”,成为一些知识分子的自我定位和自我期许。他们以为用舶来的思想为依据指斥中国现实,就是“自由思想”;以为同政府及执政党对着干,甚至逢此必反,就是有“独立人格”和“骨头硬”,一些人就是这样偏执地追求“鲁迅人格”了。 效仿“鲁迅人格”的知识分子们,也应反思,在中华民族发展奋斗的历史进程中,在一旁指指点点地“看”,而不是投身其中地“干”,就是“公共知识分子”了吗?为什么就不能全面地“理性看”,进而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齐心办”呢? 三是反思“五四崇拜”。“五四”反帝反封建,倡导民主和科学,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文化转型,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其精神指向已经成为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共识。然而今天的知识界在强调发扬“五四”精神的同时,有一种夸大“五四”精神、以“五四”精神独尊的倾向,其后另有一种政治隐意。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所谓“救亡压倒启蒙”说,意谓中国的抗日救亡运动中断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社会发展出现历史的“转向”或“偏向”。由此在知识界,也就有了“五四的历史使命尚未完成”,“应回到五四”,“补五四的课”等说法。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的兴起,本身即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深入,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革命的胜利,证明其代表中国人民的历史诉求并因此创造了历史。意有所指的“五四崇拜”论者应当反思,“回到”也好,“补课”也好,这无非是一种崇尚欧美道路的主观意愿,且这一主观意愿,已经被历史的事实否决了。 只有直面且投身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实践,中国知识分子的思考才可能真正具有创造性,人生价值也才可能落在实处。 (作者是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9-06]课本删减鲁迅文章再起争议 名师:鲁迅过于偏激
- [ 09-05]“鲁迅大撤退”是件好事情
- [ 09-05]“鲁迅”撤离教材不必过度解读
- [ 09-05]“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删除鲁迅”报道失实
- [ 09-05]人教版语文“送走”鲁迅 专家:他文章“过于深刻”
- [ 09-05]教材删鲁迅文章引热议 专家:鲁迅作品应保留
- [ 09-05]鲁迅文章被传彻底退出教材 回应:只删了一篇
- [ 09-05]评论:读鲁迅不必从娃娃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