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执行问诊时限只会南辕北辙
www.fjnet.cn 2013-07-11 15:28 徐 娟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今年年底前,北京市各区县都将建立儿童早期综合发展服务中心。今后,在这样的中心,本地和外地儿童没有区别,将享有均等化的医疗卫生服务。中心规定,医生对每个孩子的咨询时间不能少于20分钟并将开出“健康处方”。(7月10日《北京晨报》) 可能不少患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到医院排队花了很长时间,轮到自己看病却只有短短的几分钟。特别是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外地患者常常排一个通宵才能拿到号,医生问诊几分钟就结束了,患者想与医生充分交流病情都成了“奢望”。一旦患者不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这往往就成为医患纠纷的“导火索”。 这次北京市设立的儿童早期综合发展服务中心明确规定,医生的问诊时间不能少于20分钟,给医患之间留足了交流时间,对于改善医患关系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此举的实际成效还有待检验。 此前,广东一些医院也出台规定,医生问诊时间不能少于8分钟,最终却叫好不叫座。从医学的角度看,硬性规定问诊时间不够科学,有些小感冒问诊时间可能一二分钟就够,过长过多的问诊可能就是一种敷衍,而一些重大复杂的疾病,20分钟可能还不够;从患者的角度看,医生不分情况刻板地执行问诊时限,会增加不必要的候诊时间,引发新的医患矛盾。 在问诊环节上出现“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与当前就诊体制存在的弊端有很大关系。一方面,医疗资源还不均衡,不少患者不管大病还是小病都习惯往大医院跑,如果医生都恪守20分钟的问诊时间,24小时不休息看病也看不完;另一方面,医生的收入与看病人数相挂钩已成为业内的公开秘密,这种收入分配机制从某种程度上也在“鼓励”医生在有限时间内尽可能多看病人。 但如果仅仅从这二方面来解释,恐怕还不能触及问题的实质。笔者认为,医生不能科学地掌握问诊时间,背后反映出的是医学人文的缺失。现代医学鼻祖希波格拉底曾这样说:“医生有三大法宝:语言、药物和手术刀。”在他看来,良好的沟通、充分的交流是最佳的治疗。令人遗憾的是,现在有些医生离第一大法宝渐行渐远。医生的职业特性,决定了其在某种程度上载负和体现着社会的精神道德底线,只有医学人文的完美,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医学本身的不完美。 设定问诊时限只是一种规范,机械执行或许只会南辕北辙,关键还应落实到医学人文的培育。如果医生始终怀着仁者之心、敬畏生命和健康,始终把患者像当作自己亲人一样看待,那么,沟通何以不畅,了解何能不详,患者何会不乐?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6-04]福州交巡警问诊斑马线 17个路口将建二次过街设施
- [ 06-04]问诊榕城斑马线:交巡警部门回应斑马线设置问题
- [ 05-02]松溪一猪场请来省专家为花园式养猪把脉问诊
- [ 04-29]大田:税务局长“问诊”23名青年企业家
- [ 04-16]永安老支书田间“问诊” 指导种植户防治虫害
- [ 04-14]北京储备200万人份达菲 医院将发热者隔离问诊
- [ 04-02]漳州市地税局带领“三师”深入企业“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