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让人情归人情 消费归消费

www.fjnet.cn 2013-06-24 17:27  张  婷 来源:山西日报 我来说两句

礼尚往来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你家婚丧嫁娶,我家盖房上学,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往来,传递出感恩与互助。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往范围的日益扩大,人情消费越来越货币化,渐渐失去了淳朴的感情支撑。办事首先想到找熟人,看病要给医生塞红包,孩子上学要跑关系,甚至权力寻租也摆上桌面,不再是潜规则……人情消费泛滥成灾,挤压着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

名目繁多的人情消费,体现着当下社会的浮躁,给人们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有数据显示,中国户均人情消费在家庭总收入中的占比达7.9%,收入水平最低的25%的城市家庭人情消费占总收入的比例高达45.1%。

也许有人奇怪,为何人们一方面感叹人情淡漠,一方面又对人情消费趋之若鹜,甘愿为“情”所困?

从经济学角度讲,人情消费首先实现了风险管理。在某种意义上,人情消费是小农经济留下的产物。即使在今天,人们大多生活在一个相对有限的圈子里,遇到红白喜事这样的大事,往往是一家一户无力解决的,这就需要把风险作为一种商品打包之后对其优化配置,把原本属于一个家庭内部的事务变成了一群人的事务,单个人的风险成本最小化,通过“随礼”支付或收取一定的费用,实现互助。其次,人情消费有储蓄的功能。别人办事时前去“随礼”,等于在别人那里存了一笔钱,当自己办事时别人往往会还以更多的人情,于是,人情在无数次的“亏欠”与“偿还”中,不断加深和延续。第三,人情消费还有融资的功能。当在种种外部条件的约束下,急需用钱的人们不能和金融服务对接时,正是通过置办酒席在短时间内获得流动性,以解燃眉之急。

人情消费还能以民间财富转移的形式,对收入进行再次分配。人情消费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资源转移和重新配置方式,由于每户家庭基本情况不同,婚丧嫁娶的数目也是不一样的,这就导致收入从举办酒席较少的家庭往举办酒席较多的家庭转移。

但由此得出人情消费能够扩大内需、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结论显然是片面的。

从宏观上讲,产生人情消费的红白喜事会带来一系列 “仪式经济”开支,如宴席、烟酒、乐队等费用,这些都将增加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里的消费项,拉动宏观经济增长。同时,还产生了以各类仪式为服务对象的诸多盈利群体,如厨师、司仪等,这些人找到了就业机会,有了收入来源。但假设人们的收入相对固定,用于人情消费的份额多了,用于其他方面的消费必然减少,一些重要投资由于资金被挤占而被迫放弃,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里的投资项随之减少,人情消费对宏观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因此被削弱或抵消。

从微观上讲,人情消费对中低收入者造成的负担尤为沉重。一方面,随礼的数目的多少与关系亲疏有关,而与家庭收入没有直接关系,如此一来,中低收入者随礼数额越高,占家庭收入的比例就越大。另一方面,表面上看来上礼的同时也得到回礼,礼金有进有出,收支相抵差不了多少,实际上,存在着严重的资源虚耗。比方说,张三结婚办酒席,李四和王二麻子出席送了礼金,为了收回成本,随后李四和王二麻子找机会也办了两次酒席,总体上看,是三人集资办了三场酒席,但是礼金中的大部分是被虚耗了的,人们收到的礼金绝对少于送出的礼金,差额的大部分用在置办酒席上。而酒席更会产生巨大浪费,总会剩下很多酒菜,这就造成有限的资源大量浪费。有数据显示,国人每桌酒席浪费的平均比例在20%-30%之间。

如此看来,人情消费的游戏,每个人都参与其中,又都是情非得已的玩家。尽管人情消费给人们带来沉重的负担,但又的确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因为消费是一种计算投入产出的趋利行为,人情则是不计回报的情感投入。其实,人情消费中应该有更多的感情付出。人情消费中最重要的,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关系,要维护好这种关系,不仅需要物质,更需要情感。与其在物质的来往中被人情关系累到身心俱惫,不如给感情的投入多一些空间,让人情回归人情,消费回归消费,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和继承,还原纯朴之风。

  • 责任编辑:邓宇虹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