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多招寒门学生是政策纠偏
www.fjnet.cn 2013-05-21 10:54 晏 扬 来源:东南网我来说两句
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研究决定,进一步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的比例。今年要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计划,将去年面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1万名重点高校招生计划增至3万名,招生区域扩大至所有国家级贫困县,招生高校覆盖所有知名高校,今年新增本科招生计划将主要用于农村考生多、升学压力大的中西部省份。 “让更多勤奋好学的农村孩子看到更多希望”,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计划饱含着政策善意和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其意义既在于增加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大学的机会,促进教育公平,也在于通过智力扶贫、人才扶贫,促进贫困地区发展。这些从贫困地区走出来的大学生,毕业后总会有一部分人愿意回家乡工作,为家乡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贫困地区学生上大学难、上重点大学难,重点大学里寒门学生所占比例越来越低,这一现象引发舆论广泛关注。究其原因,一方面,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薄弱,那里的学生在高考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另一方面,重点高校的招生越来越“嫌贫爱富”,名额分配过于向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学生倾斜。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必须改变。因此,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计划的实施和扩展,既是对贫困地区学生的关爱,其实又何尝不是一种政策性纠偏。 贫困地区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这意味着,贫困地区的中小学生未真正享受公平的教育资源和待遇,特别是优质教育。同时,由于家庭贫困,学生们平时要帮家里干活,假期还可能打零工,无法全身心投入学习。从公平的角度看,当贫困地区的学生考大学时,应该受到补偿性照顾,而不该反而受到歧视。重点高校理应向贫困地区多投入一些招生名额,而不是相反。在某种意义上,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计划就是对重点高校“嫌贫爱富”倾向的纠正,也是对贫困地区学生的合理补偿。 从另一个角度看,重点高校招生偏爱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学生,一个重要缘由是认为城市学生素质较高。这种观念也应改变。目前的学生素质评价其实是以城市学生为本位,唱歌、跳舞、绘画、弹琴、三模三电等被认为是特长,拥有这些特长的学生被认为素质较高。可是,农村学生也有自己的特长,比如吃苦耐劳,意志坚定,生活自理能力强,他们会种地、会养猪、会放牛,为什么城市学生的特长被认为是素质,而农村学生的特长不被认为是素质呢?一名大学教授曾发问:“钢琴弹得好加分,杀猪杀得好凭什么不加分?”他以此来质疑高考加分对农村学生不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给贫困地区学生更多希望,就是让弱势人群拥有更多向上流动的机会,这不只是对贫困地区学生的善意,更是促进社会公正、和谐的善政。(福建日报)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