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过度监督是个伪命题
www.fjnet.cn 2013-05-03 08:39 刘继忠 来源:环球时报 我来说两句
解放军全军和武警部队1日启用新式军车牌,网络舆情给予了充分支持。实施第一天,就有人拍下挂有新军车牌豪华车的照片放到网上,做到了“网上直播监督”。这是网络带给舆论监督的新变化、新课题。对此,有学者评论说,“监督者和被监督者也需要进一步反思。对作为被监督者的政府而言,公信力的长期缺失导致了现在舆论过度监督的状态,它需要适应这样的常态;对监督者而言,以前的监督是很有必要的,但现在是否有点走过头了呢?不少人带着理想化和极端化的态度去进行监督,这样的态度催生、激化了互联网上的怨气。” 这一总结有些意气用事,值得商榷。互联网崛起后,我国的舆论监督生态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根本性变化。这一变化正对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传统关系构成了致命威胁,沿用传统的互动模式,监督者与被监督者都不可能形成新型的良性互动关系。 以往,党政部门完全掌控传统媒体,拥有绝对的话语权,监督谁,如何监督,监督到何种程度,某种程度上是更高一级行政部门提前“策划”的。“打死老虎”、“打苍蝇、不打老虎”就是民间对这种舆论监督的讥讽。这种舆论监督模式,给予媒体可操作的监督空间是非常有限的,传统媒体主动“自选”题目的监督少之又少。 互联网兴起后,官方垄断的社会话语权被各类新兴的社会化媒体打破了,不管官方是否喜欢,数亿网民拥有了与官方平等“交谈”的话语权力。话语权力的自然下放,一方面使沿用传统治理模式中的弊端完全曝光了,政府公信力受到了伤害。另一方面也使舆论监督看似“繁荣”、“过度”了。因此,似乎可以得出“公信力的长期缺失导致了现在舆论过度监督的状态”的结论。但是,这一结论偷换了概念,混淆了逻辑关系。 一是,当下舆论监督的“过度”是个伪命题。当下的舆论监督手段、渠道虽然多了,但不仅没有过度,还需继续壮大,开拓尚未被允许的一些监督死角。如有些监督成了“半拉子工程”。二是网络舆情的一时喧嚣既有网络集纳功能对网络舆情的放大,也有网民获得话语权后缺乏理性表达所致,将网络爆料、跟帖骂娘等现象归于舆论监督,是将网络民粹主义概念偷换成了舆论监督。三是,网民喧嚣更多地在于网民拥有了话语权,获得了一定的知情权,与“公信力的长期缺失”有关系,但并非必然关系。 在新的话语权力格局下,监督者与被监督者都面临着转型,如此,二者才能形成“各守法律范围,而有互相尊重之善意”的新型良性互动机制。作为政府,要尽快转变传统的治理模式,学会与民众平等“对话”,既要自觉、主动地接受监督,也要为舆论监督创设制度性空间,真正将权力锁进笼子里。 作为媒体,要适应互联网的挑战,既不要被网络民粹主义牵着鼻子走,也要充分利用各类社会化媒体,拓展监督的空间与力度,打破监督的禁区,使舆论监督趋于成熟有序。只有二者形成良性互动,才能有望实现“中国梦”。▲(作者是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者)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2-08]“好人”也要接受舆论监督
- [ 01-25]穷追舆论监督欠账一分都不能少!
- [ 06-14]从“媒体曝光扣分”规定看舆论监督的异化
- [ 03-02]蒙太奇式离奇执法亟待解释
- [ 07-01]莫把“知己”当“异己”
- [ 06-15]开列记者“黑名单”目的是什么
- [ 05-30]七次曝光为何止不住非法征地
- [ 12-28]围观的力量并非如此神奇